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反求諸己 | 諸;之于的合音;反過來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或?qū)ψ约禾岢鲆蟆?/td>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比喻人多智廣。 | 毛澤東《組織起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td>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tài)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td> |
諸如此類 | 許多像這種類型的。指與上述同類的。諸:一些;許多;如:像。 | 晉 葛洪《抱樸子》:“諸如此類,不可具舉。” |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jīng)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 |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tài)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td> |
公諸同好 | 公:公開;諸:“之于”的合音;同好:愛好相同的人。拿出自己喜愛的東西同愛好相同的人一起欣賞。 | 三國 魏 曹植《與楊德祖書》:“定仁義之度,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于名山,將以傳之于同好?!?/td> |
事后諸葛亮 | 比喻事后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td> |
付諸東流 | 付:交給;諸:之于;東流:向東流的江河。投入滾滾東流的江河中;一去再不回來。比喻希望落空;前功盡棄。 | 清 梁啟超《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而前此勤勞貯蓄所得之結(jié)果,遂付諸東流?!?/td> |
挾天子以令諸侯 | 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fā)號施令?,F(xiàn)比喻用領(lǐng)導(dǎo)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下卷:“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必從,然謂之尊君則不可。” |
居諸不息 | 居諸:語助詞,借指光陰;息:停止,休息。時光不斷地推移。形容時光流逝 | 南朝·梁·蕭綱《善覺寺碑銘》:“居諸不息,寒暑推移?!?/td> |
問諸水濱 | 濱:水邊。比喻不承擔(dān)責(zé)任或兩者不相干。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 |
放諸四海而皆準(zhǔn)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 | 《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南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北海而準(zhǔn)?!?/td> |
諸有此類 | 猶言諸如此類。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諸有此類,并文士之瑕累?!?/td> |
銘諸肺腑 | 比喻永記不忘。 | 宋·王偁《東都事略·富弼傳》:“敢不置之枕席,銘諸肺腑,終老是戒?!?/td> |
挾天子而令諸侯 | 挾:挾制;諸侯:帝王分封的列國統(tǒng)治者。挾制著皇帝,用其名義號令諸侯。比喻借用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袁紹傳》:“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后庭,誰能御之?” |
取諸宮中 | 《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宮,古代對房屋的通稱。后以“取諸宮中”謂取用于自己家中,極言其便利。 | 《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
死諸葛走生仲達(dá) | 諸葛:諸葛亮;走:嚇走;仲達(dá):司馬懿。指用死人嚇?;钊?。 | 《晉書·宣帝紀(jì)》:“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dá)?!勐劧υ唬骸岜懔仙槐懔纤拦室?。” |
袞袞諸公 | 袞袞:連續(xù)不斷;引申為眾多。眾多身居要職的官僚。 | 唐 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td> |
如運諸掌 | 象放在手心里擺弄一樣。形容事情辦起來非常容易。 | 《列子 楊朱》:“楊朱見梁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td> |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dá) | 諸葛:諸葛亮;走:嚇走;仲達(dá):司馬懿。指人雖死,余威猶在。 | 傅専《題自書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橫卷》詩:“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dá)’,千古奇事真堪詫?!?/td> |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dá) | 指人雖死,余威猶在。同“死諸葛能走生仲達(dá)”。 | 《晉書·宣帝紀(jì)》:“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dá)?!勐劧υ唬骸岜懔仙槐懔纤拦室??!?/td> |
付諸一笑 | 用一笑來對待或回答。比喻不值得理會。同“付之一笑”。 | 清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六回:“仲英乃恍然大悟,付諸一笑,就在高椅上坐下,問雪香道:‘耐意思要我成日成夜陪仔耐坐來里,勿許到別場花去,阿是嗄?’” |
置諸高閣 | 捆起來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著不用。 | 廖仲愷《作事必須有恒心》:“當(dāng)時兄弟以為這種書干燥無味,太沒意趣,所以不甚當(dāng)心,遂置諸高閣?!?/td> |
藏諸名山 | 見“藏之名山”。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td> |
付諸一炬 | 炬:火把。一把火全部燒了。同“付之一炬”。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在這許多名片里面,撿出一張,上寫著顏軼回,……其余都付諸一炬?!?/td> |
失諸交臂 | 指當(dāng)面錯過機會。 | 見“失之交臂”。 |
諸子百家 | 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種學(xué)術(shù)思想派別的總稱。后用來對我國先秦學(xué)術(shù)思想派別的總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td> |
挾天子令諸侯 | 挾:挾制;諸侯:帝王分封的列國統(tǒng)治者。挾制著皇帝,用其名義號令諸侯。比喻借用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 元·孔文卿《地藏王證東窗事犯》第一折:“信著個挾天子令諸侯紫綬臣,待損俺守邊塞破敵軍鐵衣郎!” |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 諸:之于的合音;傳:傳布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后來志趣相投的人。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讬諸空言 | 見“讬之空言”。 | |
付諸度外 | 度外:心意計度之外。放在考慮之外,形容不計安危、成敗的行為。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自身生死且尚付諸度外,毀譽更不計及也?!?/td> |
如指諸掌 | 《論語·八佾》:“或問褅之說。子曰:‘子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后用“如指諸掌”比喻對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 《論語·八佾》:“或問褅之說。子曰:‘子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公諸于世 | 向社會上公開,使人們知道。 | 《上饒集中營·茅家?guī)X地獄》:“把許多革命青年、愛國志士的遭遇,公諸于世?!?/td> |
諸親好友 | 總稱所有親友。 | 《蘇州的傳說·雙塔的傳說》:“等到張書生和李相公臨走時,街坊鄉(xiāng)鄰、諸親好友來送行,姑嫂兩人就借這個機會表明心跡?!?/td> |
托諸空言 | 指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同“托之空言”。 | 清·朱珪《<贅說>序》:“若方將試?yán)羰拢瑒t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實,不徒托諸空言也?!?/td> |
日居月諸 | 居:音“積”,語助詞,同“乎”;諸:語助詞。指光陰的流逝。 | 《詩·邶風(fēng)·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睍x·陶潛《命子》詩:“日居月諸,漸免子孩。” |
己所不欲,勿加諸人 | 欲:想要,希望;加:給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戰(zhàn)國·魯·尸佼《尸子》上卷:“恕者,以身為度者也。己所不欲,勿加諸人?!?/td> |
諸行無常 | 佛家語。指萬物變化多端。比喻人生無常。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諸行無常,是生是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td> |
諸事麇集 | 麇:成群。許多事情集中在一起。 | 清·吳躍人《俏皮話》:“一日諸事麇集,幾至調(diào)排不開?!?/td> |
諸親六眷 | 總稱所有親戚。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嚴(yán)監(jiān)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頭。諸親六眷都來問候。” |
放諸四裔 | 放:放逐;四裔:四方邊遠(yuǎn)之地。指放逐到四方邊遠(yuǎn)地區(qū)。 | 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那也可以臨末聲明:‘君子不為己甚,竊以為放諸四裔可矣’的?!?/td> |
付諸洪喬 | 洪喬:晉朝人,姓殷名羨,字洪喬。比喻書信遺失。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td> |
百家諸子 | 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等。后來對先秦學(xué)術(shù)思想派別的總稱。 | 晉·常璩《華陽國志·梓橦人士》:“自五經(jīng)四部、百家諸子、伎藝算計、卜數(shù)醫(yī)術(shù)?!?/td> |
形諸筆墨 | 形:描寫;諸:“之于”的合音。用筆墨把它寫出來。 | 魯迅《<出關(guān)>的“關(guān)”》:“但若形諸筆墨,昭示讀者,自以為得了這作品的魂靈,卻未免象后街阿狗的媽媽?!?/td> |
諸色人等 | 各種各樣、各色各等的人們。 | 唐·陸贄《優(yōu)恤畿內(nèi)百姓并除十縣令詔》:“百姓及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義,均減有無,赒貸貧人,全活數(shù)眾者,府司具事跡聞奏,朕當(dāng)授以官秩,蠲其征徭?!?/td> |
急張拘諸 | 形容局促不安、緊張慌亂的樣子。 | |
諸如此比 | 猶言諸如此類。 | 《宋書·文帝紀(jì)》:“又州郡估稅,所在市調(diào),多有煩刻。山澤之利,猶或禁斷,役召之品,遂及稚弱。諸如此比,傷治害民?!?/td> |
諸惡莫作 | 諸惡:各種壞事。佛家語,凡是壞事都不要做。舊時用以勸人行善。 | 《大般涅槃經(jīng)》:“諸惡莫作,諸善奉行?!?/td> |
諸如此例 | 許多像這樣的事例。 | 《梁書 武帝紀(jì)中》:“凡后宮樂府,西解暴室,諸如此例,一皆放遣。” |
拔諸水火,登于衽席 | 拔:拉出;諸:同“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從水火中拉出來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難中的人們。 | 明·宋濂《閱江樓記》:“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td> |
置諸度外 | 置:放;度:打算。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放在心上。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我考慮得很純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諸度外的?!?/td> |
諸法實相 | 佛家語。指各種現(xiàn)象的真實面目。 | 《法華經(jīng)·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td> |
放諸四夷 | 放:放逐;四夷:古代對華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稱。指放逐到四方邊遠(yuǎn)地區(qū)。 | 魯迅《對于批評家的希望》:“我所希望的不過愿其有一點常識,例如……出洋留學(xué)和‘放諸四夷’的區(qū)別,筍和竹的區(qū)別?!?/td> |
投諸四裔 | 比喻流放到邊遠(yuǎn)的地區(qū)。 | 《左傳 文公十八年》:“流四兇族,渾敦、窮奇、壽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td> |
諸若此類 | 同“諸如此類”。 |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二六:“諸若此類,注所未及,詎可以非注所有,而謂為異說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