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因小失大 | 因貪圖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 漢 劉晝《新論》:“滅國亡身為天下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td> |
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母:先導(dǎo),根源。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dǎo)。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xùn)就能取得勝利。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經(jīng)驗(yàn)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td> |
失魂喪膽 | 形容極度恐慌。 | 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他那四方臉、紫紅臉膛、寬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得那一群脫離了大隊(duì)的英國皇家軍失魂喪膽?!?/td> |
惜指失掌 | 惜:吝惜。因舍不得一個指頭而失掉一個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 《南史 阮佃夫傳》:“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邪?’” |
萬無一失 | 指絕對不會出差錯。萬:形容很多;失:差錯。 | 漢 枚乘《七發(fā)》:“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td> |
大失所望 | 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度己失期 | 估計(jì)己經(jīng)誤了期限。 | |
冒失鬼 | 言語、舉動魯莽、輕率的人。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回:“冒失鬼!京城地面容得你撒野?” |
亡魂失魄 |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xiàn)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
驚惶失措 |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tài)。驚慌惶恐;舉止失去常態(tài)。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元暉業(yè)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yè)神色自若?!?/td> |
患得患失 | 患:憂慮。沒有時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對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jì)較。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交臂相失 | 猶言交臂失之。 | 唐·冉元一《薛剛墓志》:“齊體合歡,交臂相失。”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同“塞翁失馬,安知非?!薄?/td> | 《病玉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到了日后,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td> |
坐失良機(jī) | 不主動及時行動而失去好機(jī)會。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木果木之?dāng) 罚骸叭舨粚彅硠荩Я紮C(jī),使兵心至于潰敗?!?/td> |
機(jī)不可失 | 機(jī):時機(jī)。好時機(jī)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比喻機(jī)會難得。 | 五代 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jī)不可失,時不再來?!?/td> |
利害得失 | 好處和壞處,得益和損失。 |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豪杰傳》第四回:“我雖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學(xué)問太淺,不能夠把那利害得失,詳詳密密說將出來,感動大眾,所以稽延至今,甚為憾事。” |
驚慌失措 |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tài);不知如何是好。形容驚恐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 《北齊書 元暉業(yè)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yè)神色自若?!?/td> |
進(jìn)退失據(jù) | 據(jù):依據(jù);憑借。前進(jìn)、后退都失去了依據(jù)。形容無處安身;亦指進(jìn)退兩難。 | 宋 陳亮《謝安比王導(dǎo)》:“溫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故氣不足以決之,而進(jìn)退失據(jù)。” |
大驚失色 |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
不失時機(jī) | 失:耽誤,錯過。時機(jī):具有時間性的機(jī)會。不錯過當(dāng)前的機(jī)會。指辦事要抓住適宜的時間和有利的機(jī)會。 | 周恩來《關(guān)于黨的“六大”的研究》:“這時離國共分裂還有兩個月,如果……努力去做,還不失時機(jī)?!?/td> |
失而復(fù)得 | 失:遺失,喪失。失去而又得到。 | 宋·王安石《原過》:“是失而復(fù)得,廢而復(fù)舉也?!?/td> |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同“塞翁失馬”。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愛鶴失眾 | 比喻因小失大。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閔公二年》:“狄人伐衛(wèi),衛(wèi)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zhàn),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zhàn)?’” |
神龍失勢 | 勢:地位和權(quán)力。比喻失去地位和權(quán)力。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要之,魚不可脫于淵,神龍失勢,即還與蚯蚓同?!?/td> |
冒里冒失 | 過分地隨便對待。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回:“這粉嫩的手,怎的冒里冒失,捏他一把!” |
內(nèi)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內(nèi)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 |
舉措失當(dāng) | 舉措:舉動、措置;失當(dāng):不恰當(dāng)。舉動安排不得當(dāng)。 | 先秦 管仲《管子 禁藏》:“舉措失當(dāng),眾民不能成?!?/td> |
流離失所 | 流離: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離散;無處安身。 | 《金史 完顏匡傳》:“今已四月,農(nóng)事已晚,邊民連歲流離失所,扶攜道路,即望復(fù)業(yè),過此農(nóng)時,遂失一歲之望。” |
得不償失 | 所得到的補(bǔ)償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 宋 陸游《<方德亨詩集>序》:“得不償失,榮不蓋愧。” |
失之交臂 | 交臂:胳膊碰胳膊。指雙方擦肩而過。形容當(dāng)面錯過機(jī)會。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
失張冒勢 | 冒冒失失的樣子。 |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張冒勢,恁唬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游魂哩。’” |
失張失志 |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 《清平山堂話本 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
失魂落魄 | 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
拔十失五 | 指選拔人才而失其半數(shù)。 | 《三國志 蜀書 龐統(tǒng)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shù),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
攻瑕指失 | 批評缺點(diǎn),指出失誤。 | 清·顧炎武《與友人書》:“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dāng)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后人。” |
黯然失色 | 黯然:昏暗的樣子;失色:失去光澤。原指心情沮喪;臉色難看。形容相比之下顯得暗淡無光。有時也形容心情不好。 | 清 冒襄《影梅庵憶語》:“頓使《會真》、《長恨》等篇黯然失色?!?/td> |
處置失當(dāng) | 處理問題的方式不適合。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過去家父對列位有些處置失當(dāng)之處,驅(qū)逐你們出了莊子,流落外鄉(xiāng),受了幾天苦,委屈了眾人?!?/td> |
舉止失措 | 措:安放,放置。舉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睿聞知兩處危急,舉止失措,甚是驚慌?!?/td> |
得不酬失 | 見“得不償失”。 | 《后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guān)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td> |
茫然若失 | 茫然:失意的樣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什么東西。形容精神不集中;若有所失的樣子。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撫然為間曰:‘命之矣。’集注:‘撫然茫然自失之貌。’” |
得失在人 |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qiáng)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 | 唐·陳子昂《與韋王虛己書》:“仆嘗竊不自量,謂以為得失在人,欲揭聞見,抗衡當(dāng)代之士?!?/td> |
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 失節(jié):原為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后泛指失去節(jié)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jié)事情就大了。 | 《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 |
悲觀失望 | 對世事懷有喪失信心消極的看法。 | 毛澤東《團(tuán)結(jié)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我們決不悲觀失望,我們是樂觀的?!?/td> |
萬不失一 | 失:失誤,差錯。一萬次中也不會失誤一次。形容非常有把握。亦作“萬不一失”、“萬無一失”、“萬無失一”。 | 《韓非子·解老》:“治鄉(xiāng)治邦蒞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薄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绊n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td> |
不失毫厘 | 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長度的單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 先秦 荀況《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義,當(dāng)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td> |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指細(xì)微的失誤,可導(dǎo)致巨大的差錯。 | 《大戴禮記 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示由髦厥家??!?/td> |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 唐·李觀《項(xiàng)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于漢者,昔其臣也,公實(shí)棄之;兵于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td> |
進(jìn)退失所 | 見“進(jìn)退無所”。 | 清·唐才?!侗婊蟆罚骸叭粍t漠視君民,孤身遁世,進(jìn)退失所,首鼠兩旁,其與存者幾何?” |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 《后漢書 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喪身失節(jié) | 身受污辱,失去節(jié)操。 | 魯迅《小說舊聞鈔·紅樓夢》:“以妙玉之孤潔而橫罹盜窟,并被以喪身失節(jié)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賕之謗,作者蓋深痛之也。” |
儉存奢失 | 儉:節(jié)儉。存:留存。奢:奢侈。節(jié)儉的人就是能留存下來,,奢侈的人必然敗亡。 | |
是非得失 |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 宋·朱熹《辭免兼實(shí)錄院同修撰奏狀》:“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zé)o史學(xué),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實(shí)有善善惡惡之心?!?/td> |
失魂喪魄 | ①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②形容極度驚恐不安。 | 元 劉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兒為母不安,這些時衣不解帶,寢食俱發(fā),憂凄不止,行坐之間,猶如失魂喪魄?!?/td> |
茫然自失 |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子貢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不食不寢,以至骨立?!?/td> |
大失人望 | 指在群眾中嚴(yán)重喪失威望,威信掃地。 | 《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td> |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 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xiàn)差錯。 | 《舊唐書 宇文融傳》:“臣聞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夫千計(jì),亦有一得?!?/td> |
雞蟲得失 | 像雞啄蟲、人縛雞那樣的得失問題。比喻細(xì)微的事情;無關(guān)緊要的得失。 | 唐 杜甫《縛雞行》詩:“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td> |
失足落水 | 腳一滑跌入水中。比喻一時受誘騙而行為墮落。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87回:“想是那位客官夜間出來小解,失足落水,或是有的?!?/td> |
榮辱得失 | 榮耀和恥辱,得到和失去。 | 明·洪應(yīng)明《菜根譚》:“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 |
佹得佹失 | 佹:出于偶然的。指得失出于偶然。 | 王闿運(yùn)《銅官行寄章壽麟題舊感圖》詩:“憑君莫話艱難事,佹得佹失皆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