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擿伏發(fā)隱 | 擿:揭露。伏:隱藏。發(fā):揭發(fā)。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fā)伏”、“擿伏發(fā)奸”。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蒞任之后,擿伏發(fā)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尻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td> |
擿植索涂 | 見“擿埴索涂”。 | 唐·段成式《酉陽雜姐續(xù)集·支諾皋上》:“方之蒙袂輯履,有憤于黔婁,擿植索涂,見稱于揚(yáng)子,差不同耳?!?/td> |
發(fā)隱擿伏 | 揭露隱蔽的壞人壞事。 | 宋 秦觀《越州請立程給事祠堂狀》:“[程給事]發(fā)隱擿伏,敏捷如神?!?/td> |
發(fā)奸擿伏 | 發(fā)、擿:揭發(fā);奸: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fā)隱秘的壞人壞事。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廣漢傳》:“其發(fā)奸擿伏如神?!?/td> |
擿埴索涂 | 擿埴:敲地;索:探求;涂:道路。指盲人用杖點地探求道路。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 | 漢·揚(yáng)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td> |
擿奸發(fā)伏 | 揭露舉發(fā)隱秘的奸人和壞事。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倉慈傳》:“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fā)伏,咸為良二千石?!?/td> |
理冤擿伏 | 理:治理;擿伏:揭發(fā)隱秘的壞事。伸雪冤屈,揭發(fā)隱秘的壞事。 | 明·徐渭《女狀元》第四出:“這三起事都問得絕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td> |
抉瑕擿釁 | 抉:挑出;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毛??;擿:揭發(fā);釁:嫌隙,破綻。形容尋求缺點和破綻,故意挑剔。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陳元傳》:“遺脫纖微,指為大尤;抉瑕擿釁,掩其弘美;所謂‘小辯破言,小言破道’者也?!?/td> |
擿埴冥行 | 擿埴:敲地。指盲人用杖點地探求道路。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 | 章炳麟《論漢字統(tǒng)一會》:“豈日本語通儒其材力必不漢人若?正由素未識字,故擿埴冥行如此也?!?/td> |
發(fā)擿奸伏 | 發(fā):揭發(fā)。揭發(fā)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法雄傳》:“善政事,好發(fā)擿奸伏,盜賊稀發(fā),吏人畏愛之?!?/td> |
搜章擿句 | 謂搜求摘取片斷的文句。 | 《新唐書·段秀實傳》:“舉明經(jīng),其友易之,秀實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乃棄去?!?/td> |
冥行擿埴 | 冥:昏暗;冥行:夜間行路;擿:點;埴:地。夜間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著手杖點地而行。比喻研求學(xué)問,不識門徑,暗中探索。 | 漢 揚(yáng)雄《法言 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擿埴索途 | 見“擿埴索涂”。 | |
擒奸擿伏 | 捕捉奸人,揭發(fā)隱惡。 | 《紀(jì)聞·蘇無名》:“無名歷官所在,擒奸擿伏有名。每偷,至無名前,無得過者?!?/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