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孝子賢孫 |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泛指有孝行的子孫。 | 元 劉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義夫節(jié)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
母慈子孝 |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 《尚書·康誥》:“天惟與我彝?!笨讉鳎骸疤炫c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td> |
孝悌忠信 |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準。 | 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tǒng)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
忠孝節(jié)義 | 泛指封建統(tǒng)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jié)義,不知妄作邪為。” |
孝子慈孫 |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td> |
父慈子孝 |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 《禮記 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td> |
求忠出孝 | 謂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語本《后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鬃釉唬骸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td> | 語本《后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鬃釉唬骸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td> |
孝悌力田 |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 《漢書 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td> |
不孝之子 | 不孝順的子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2回:“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說他不從?!?/td> |
孝子愛日 | 謂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 | 漢·揚雄《法言·孝至》:“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td> |
披麻戴孝 | 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里尋斗毆?!?/td> |
有了存孝,不顯彥章 | 存孝:五代李克用的養(yǎng)子;彥章:五代朱溫的部將。有了李存孝,就顯不出王彥章。比喻一個有突出才華的人,壓倒了另一個才華稍次一點的人。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9回:“再要掛搭上他,可說‘有了存孝,不顯彥章’?!?/td> |
披麻帶孝 | 服重孝。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3回:“到三日,和尚打起磬子,道場誦經,挑出紙錢去。合家大小都披麻帶孝?!?/td> |
忠臣孝子 | 對君主盡忠對父母盡孝的人。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禮論》:“使生死終始若一,一足以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td> |
忠孝兩全 |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 | 唐·白居易《除程執(zhí)恭檢校右仆射制》:“業(yè)傳將略,名在勛籍;蘊天爵以修己,忠孝兩全?!?/td> |
子孝父慈 | 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 | 《左傳 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六:“須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與國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盡之理?!?/td> |
忠孝雙全 | 忠:效忠,忠君;孝:孝敬。忠于君主與孝敬父母都做到了。 | 老舍《趙子曰》:“老人撅著胡子告訴他:‘忠孝雙全,才是好漢!’” |
入孝出弟 | 見“入孝出悌”。 |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td> |
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 為:作為。為臣的應不惜生命忠于帝王,為子的應不惜生命孝順父母。 | 明·吾丘瑞《運甓記·父子死節(jié)》:“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孩兒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陣?!?/td> |
入孝出悌 |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敝^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
父嚴子孝 | 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 唐 呂溫《廣陵陳先生墓表》:“始見一鄉(xiāng)之人,父嚴子孝,長惠幼敬,見乎詞氣,發(fā)乎顏色。” |
移孝為忠 |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 語出《孝經 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td> |
孝思不匱 | 匱:缺乏。指對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時刻不忘。 | 《詩經 大雅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td> |
移孝作忠 |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 謝覺哉《不惑集 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yǎng)父母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td> |
忠孝不并 | 不并:不能同時并行。盡忠不能盡孝,盡孝不能盡忠。即忠孝不能兩全。 |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定謐》:“姑處事殊,忠孝不并。已為孝子,不得為忠臣;為忠臣,不得為孝子。” |
忠孝節(jié)烈 | 為國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夫妻盡節(jié),對朋友盡義。泛指封建統(tǒng)治者所提倡的道德行為準則。 | 清·邵長蘅《侯方域魏禧傳》:“其為文主識議,凌厲雄健,不屑撫擬如世之貌似大家者。遇忠孝節(jié)烈事,則益感慨激昂。” |
孝經起序 | 比喻遇事左右為難,頗感棘手。 | 《陽春白雪·小令·壽陽曲》:“淚點多如秋夜雨,煩惱如《孝經》起序?!?/td> |
孝子順孫 |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 西漢 劉向《說苑 辨物》:“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td> |
忤逆不孝 | 忤逆:不順從。不服從和孝敬父母。 | 老舍《二馬》第四段:“誰叫上鬼子國來呢!在鬼子國沒地方去告忤逆不孝!忍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