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天府之國 | 天府:天生的倉庫;國:地區(qū)。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qū)。后專指四川。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td> |
干城之將 | 干城: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wèi)者。指保衛(wèi)國家的大將。 | 《詩經·周南·兔罝》:“糾糾武夫,公侯干城?!薄犊讌沧印ぞ有l(wèi)》:“今君處戰(zhàn)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者也?!?/td> |
斗筲之人 | 斗: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器具。像斗筲那樣容量的人。形容人的氣量狹??;見識短淺。亦用為自謙之詞。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td>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 《論語 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度外之人 | 度外:心在計度之外。指與某人或某集團沒有關系或關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 |
國中之國 | 指一個國家內不受中央政權統(tǒng)轄的政權或地方。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國中之國’,中國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領土上舉行愛國運動,無不恨恨不已?!?/td> |
不登大雅之堂 |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部評話,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td> |
期頤之壽 | 期頤:百年。高壽的意思。 | 《南齊書·禇炫傳》:“使淵作中書郎而死,不當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頤之壽?!?/td> |
安身之處 |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0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td> |
初生之犢不畏虎 |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td>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繩之以法 | 繩:準繩;引申為制裁;之:代詞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準繩;給予制裁。 | 漢 馮衍《上疏自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td> |
不正之風 | 不正當的社會風氣。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td>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價值千金的皮衣,決非一只狐貍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積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td> |
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母:先導,根源。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能取得勝利。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td> |
難言之隱 | 言:說;隱:隱衷;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 |
甕中之鱉 | 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東西。甕:大壇子;鱉:甲魚。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視十娘已為甕中之鱉,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頭之上?!?/td> |
反哺之私 | 反哺:幼鳥長大后,銜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長大奉養(yǎng)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 | 晉 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td> |
轍鮒之急 | 轍鮒:陷在干涸車轍中的鯽魚。比喻因厄迫身。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外物篇》:“車轍中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聾者之歌 | 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際上并不了解其中真義。 | 《淮南子 原道》:“夫內不開于中,而強學問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異于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于口則越而散矣?!?/td>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別的山。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的外力。 | 元·許名奎《忍經》:“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td> |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 指為官聲名很壞,任憑人們笑罵,還是泰然自若當自己的官。 | 《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td> |
無妄之災 | 無妄:意想不到的。意外的災禍或平白無故受到的損害、牽連。 | 《周易 無妄》:“六三,無妄之災。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td> |
旦夕之間 | 旦:早晨。夕:晚上。早晚之間,形容在很短時間內。 | 漢·無名氏《焦仲卿妻》:“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td> |
付之一炬 | 付:交給;之: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給它一把火燒光。指用火燒毀。 | 唐 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td>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黃臺之瓜 | 黃臺:指《黃臺瓜辭》,為唐李賢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則天不能再廢太子。比喻不堪再摘。 |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云可,四摘抱蔓歸?!?/td> |
勢力之交 | 勢:權勢;交:交往。為權勢利益進行的交往。指趨炎附勢的朋友。 | 東漢·班固《漢書·張耳陳余傳贊》:“勢力之交,古人羞之?!?/td> |
處之泰然 | 處:處理;對待;之:代詞。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zhèn)定。也指對事情無動于衷。也作“泰然處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彼?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施:加,給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td> |
八斗之才 | 八斗:指量多;才:才華。舊時比喻人才學豐富;詩文多而華美。 | 唐 李商隱《可嘆》詩:“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 |
長夜之飲 | 指通宵宴飲。 |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td> |
弦外之響 | 比喻言外之意。 | 王國維《人間詞話》四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td>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尾生之信 | 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他為守約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系。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薄妒酚洝ぬK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
烏合之眾 | 合:聚合;眾;許多人。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td> |
八荒之外 | 八面荒遠的地方以外。形容極其曠遠。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td> |
棟梁之材 | 可以做屋棟房梁的材料。比喻能夠擔當重任的人。 | 南朝 梁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jié)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td> |
學而時習之 | 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 |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天之驕子 | 驕子:寵兒。老天爺的寵兒。漢朝人因匈奴極為強盛而稱之為“天之驕子”;意即匈奴為天所驕寵?,F指條件極其優(yōu)越;特別幸運的人。也指非常勇敢或有特殊貢獻的人。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上》:“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td> |
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谥拢又傩罩?,秦國莫敢望焉?!薄秴问洗呵铩づe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頭頂上沒有一片瓦,肢底下沒有插針的地方。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倒懸之危 | 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不費吹灰之力 | 形容事情做起來非常容易,不花一點力氣。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td> |
苦口之藥 | 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錯誤很有好處。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td> |
取而代之 | 奪取別人的地位、權利而代替他。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td> |
必由之路 | 必:一定;由:經過。一定要經過的道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彼?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td>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知其不可而為之 | 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zhí)。 | 《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唬骸侵洳豢啥鵀橹吲c?’” |
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宋史·忠義傳一》:“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或銜命出疆,或授職守土,或寓官閑居,感激赴義,雖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jié),之死靡二,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 |
偶一為之 | 偶:偶爾;偶然;為:做;干;之:代詞;代某件事。偶爾做一回。 | 宋 歐陽修《縱囚論》:“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td> |
不治之癥 | 治不好的病、絕癥。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或無法改正的弊端、錯誤。 | 魯迅《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說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臟及心,已成不治之癥,即釋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
骨肉之親 |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親;親:親愛。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間相親相愛的關系。 | 閩劇《釵頭鳳》:“千不念萬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親姐弟骨肉之親。” |
大開方便之門 | 給予極大的方便。 | 明 馮惟敏《僧尼共犯》四:“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td> |
將伯之呼 | 指求人幫助。 | 清·嚴復《浮生六記》第三卷:“余欲再至靖江,作將伯之呼。” |
珠玉之論 | 形容精辟的言論,卓越的見解。 | 《書言故事·談論類》:“不聆珠玉之論?!?/td> |
羽旄之美 | 裝飾著羽毛的旗子飄動的狀觀景象。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聞王車馬之聲,見羽旄之美?!?/td> |
白首之心 | 老年時的壯志。 | 唐 王勃《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
之子于歸 | 之子:這個女子;于歸: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亡命之徒 | 指逃亡的人。也稱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亡:無;命:名;亡命: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亡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類人(含貶義)。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