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蠻不講理 | 蠻:野蠻;粗暴。態(tài)度蠻橫;不講道理。 | 毛澤東《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在我們社會里,也有少數(shù)不顧公共利益,蠻不講理,行兇犯法的人?!?/td> |
蠻爭觸斗 | 蠻:蠻氏;觸:觸氏?!肚f子》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xì)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觸斗蠻爭 | 觸和蠻。《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后因以“觸斗蠻爭”喻為私利而爭斗。 | 清·尤侗《注云飛·十空曲》:“豎子英雄,觸斗蠻爭蝸角中。” |
蠻煙瘴霧 | 指南方的煙雨瘴氣。借指荒涼地區(qū)。 | 宋 歐陽修《再和公儀贈白鷴》:“蠻煙瘴霧雖生處,何必區(qū)區(qū)憶陋邦?!?/td> |
蠻煙瘴雨 | 指南方有瘴氣的煙雨。也泛指十分荒涼的地方。 | 宋 黃公度《眼兒媚 梅詞和傅參議韻》詞:“如今憔悴,蠻煙瘴雨,誰肯尋搜?!?/td> |
南蠻鴂舌 | 舊時譏人操難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勞鳥。 | |
胡攪蠻纏 | 不講道理,糾纏不放。 | 清·邵振華《俠義佳人》第一回:“我說的正經(jīng)話,你不聽;胡攪蠻纏的說了這些閑篇兒,誰來聽你!” |
蠻觸相爭 | 蠻觸:蠻氏、觸氏,《莊子》寓言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xì)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td> |
蠻橫無理 | 野蠻橫暴;不講道理。 | 劉操南《武松演義》第六回:“武松在旁邊說話不得,惱恨縣主得了賄銀,這樣蠻橫無理?!?/td> |
南蠻鴃舌 | 鴃:即伯勞。原為孟子譏諷楚人許行說話如鳥語。后用以譏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 《孟子 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td> |
蠻來生作 | 形容強迫。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6回:“豈有此理!這事可是蠻來生作得的嗎?” |
龍荒蠻甸 | 指邊遠(yuǎn)蠻荒之地。亦指邊遠(yuǎn)之地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 | 《宋書·武帝紀(jì)》:“遂乃三浮偽主,開滌五都,雕顏卉服之鄉(xiāng),龍荒朔漠之長,莫不回首朝陽,沐浴玄澤?!?/td> |
蠻觸之爭 | 蠻:蠻氏;觸:觸氏。《莊子》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xì)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td> |
楚管蠻弦 | 泛指南方的管弦樂器。 | 唐·李商隱《燕臺·冬》詩:“楚管蠻弦愁一概,空城舞罷腰支在?!?/td> |
蠻風(fēng)瘴雨 | 蠻:荒涼的南方;瘴:瘴氣。指南方有煙雨瘴氣的地方。泛指十分荒涼的地方。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風(fēng)簫女誘東墻》:“為使君洗盡蠻風(fēng)瘴雨,作《霜天曉》?!?/td> |
瘴雨蠻煙 | 指南方有瘴氣的煙雨。 | 宋 辛棄疾《滿江紅 送湯朝美自便歸》詞:“瘴雨蠻煙,十年夢,尊前休說?!?/td> |
橫蠻無理 | 態(tài)度粗暴,不講道理。 | 羅廣斌《紅巖》第13章:“余新江望著眼前這個橫蠻無理、慣于裝腔作勢的敵人,氣憤地握緊了拳頭。” |
瘴雨蠻云 | 瘴:瘴氣;蠻:南方荒無人煙的地區(qū)。形容南方邊遠(yuǎn)地區(qū)的惡劣自然環(huán)境。 | 宋·陸游《涪州》詩:“使君不用勤留客,瘴雨蠻云我欲愁?!?/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