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揚(yáng)湯止沸 | 把鍋里開著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董卓傳》:“卓未至,進(jìn)敗”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chuàng)P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td> |
抽薪止沸 | 抽掉鍋底下正燃燒的柴火,使鍋里的水不再沸騰。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北齊 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
止沸益薪 | 謂本欲止水沸騰,卻反而在鍋下加柴。喻所做與本來愿望相反。 | 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duì)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
以指撓沸 | 撓:攪。用手指攪開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敗。 | 先秦 荀況《荀子 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td> |
沸沸揚(yáng)揚(yáng) | 沸沸:水翻滾的樣子;揚(yáng):掀動(dòng);升騰。開水翻滾;氣泡升騰的樣子。比喻人聲喧擾、議論紛紛。形容熙來攘往;非常熱鬧的情景。 | 《山海經(jīng) 西山經(jīng)》:“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td> |
沸反盈天 | 沸:翻滾;反:翻轉(zhuǎn);盈:充滿。沸騰翻滾的聲浪喧天。形容人聲嘈雜喧囂;亂成一片。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只見外面的人雪片打進(jìn)來,沸反盈天,喊聲不絕?!?/td> |
人聲鼎沸 | 鼎沸:鼎水沸騰;原比喻形勢(shì)不安定;現(xiàn)比喻聲音嘈雜。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 明 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 劉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劉方在店中收拾,只聽得人聲鼎沸?!?/td> |
民怨沸騰 | 人民的怨聲就象開水在翻滾一樣。形容人民對(duì)腐敗黑暗的反動(dòng)統(tǒng)治怨恨到了極點(diǎn)。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bǔ)遺》第十卷:“王荊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騰。” |
海內(nèi)鼎沸 | 鼎沸:比喻局勢(shì)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 《后漢書 袁術(shù)傳》:“今海內(nèi)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yīng)天順民,于諸何如?” |
沸反連天 | 見“沸反盈天”。 | 《說岳全傳》第六七回:“那黑虎帶來的兩員偏將,給散了眾軍羊酒,仍回到殿上,聽得里面沸反連天,拔出腰刀搶進(jìn)來。” |
沸天震地 | 形容聲音極其喧騰。 | 葉圣陶《一個(gè)朋友》:“那一對(duì)小新人面對(duì)面站著,在一陣沸天震地的拍手聲里,他們倆鞠上三個(gè)大躬?!?/td> |
麋沸蟻聚 | 麋:通“糜”,粥;聚:會(huì)集。比喻社會(huì)局勢(shì)動(dòng)蕩,紛亂不堪。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華嶠《漢書》:“無故移都,恐百姓驚動(dòng),麋沸蟻聚為亂?!?/td> |
麋沸蟻動(dòng) | 比喻社會(huì)秩序很亂。 | 《淮志子·兵略訓(xùn)》:“天下為之麋沸蟻動(dòng),云徹席卷?!?/td> |
熱血沸騰 | 形容人情緒高昂;激動(dòng)不已。 | 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樣地受感動(dòng),怎樣地?zé)嵫序v。” |
以火止沸 | 見“以湯止沸”。 | 漢·桓寬《鹽鐵論·錯(cuò)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td> |
扇火止沸 | 沸:沸騰,指水滾開。用扇風(fēng)助長火勢(shì)的辦法來停止水沸騰。比喻采取的辦法與希望達(dá)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 《吳書》:“風(fēng)聲流聞,震蕩城邑,丘墻懼于橫暴,貞良化為群惡,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
沸沸湯湯 | 水騰涌貌。 |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td> |
以湯止沸 | 用開水去制止水的沸騰。比喻處理問題方法不對(duì),反而助長其氣勢(shì)。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盡數(shù)》:“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td> |
天下鼎沸 |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沸:鼎里的水沸騰。比喻社會(huì)動(dòng)蕩,政局不穩(wěn),人心煥散,惶惶思變。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由是天下鼎沸,奸兇并爭(zhēng)。” |
口沸目赤 | 形容人情緒激動(dòng),聲音臉色都很嚴(yán)厲的樣子。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td> |
蜩螗沸羹 | 蜩:蟬;螗:蟬的一種,體小,背青綠色,鳴聲清圓;沸:開水翻騰。象蟬的叫,象沸湯的翻滾。形容社會(huì)動(dòng)亂。 | 《詩經(jīng) 大雅 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
江翻海沸 | 形容水勢(shì)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聲勢(shì)壯大。 | 明·無名氏《哪吒三變》第三折:“瞅一眼江翻海沸,喝一聲地慘天昏。” |
笙歌鼎沸 | 形容樂聲歌聲熱鬧非常。 | 宋·吳自牧《夢(mèng)粱錄·清明節(jié)》:“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
群情鼎沸 | 形容群眾的情緒異常激動(dòng),平靜不下來。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忽遘此變,群情鼎沸,副總統(tǒng)及各督軍、省長,馳電督責(zé)?!?/td> |
魚游沸鼎,燕巢飛幕 | 沸:開水;鼎:古代鍋類器皿;巢:筑巢。魚在開水鍋里游,燕子把窩做在帷幕上。比喻處境危險(xiǎn),快要滅亡。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方當(dāng)系頸蠻邸,懸首稿街,而將軍魚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
海沸山搖 | 比喻聲勢(shì)或力量極大。同“海沸山裂”。 | 明 無名氏《那吒三變》第三折:“小圣嘯起大風(fēng),刮的來天昏地暗,海沸山搖?!?/td> |
海沸江翻 | 大海沸騰,江河翻滾。比喻聲勢(shì)或力量極大。 | 明 無名氏《那吒三變》第四折:“怒時(shí)節(jié)海沸江翻,惱時(shí)節(jié)天昏地慘?!?/td> |
魚游沸釜 | 同“魚游釜中”。 | 清·南荃外史《嘆老》:“傀儡兒一場(chǎng)熱鬧,依舊的魚游沸釜,燕處危巢。” |
救火揚(yáng)沸 | 沸:開水。比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形容情況危急。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序》:“當(dāng)是之時(shí),吏治若救火揚(yáng)沸,非武健嚴(yán)酷?!?/td> |
魚游沸釜,燕處危巢 | 沸:開水;釜:古代炊具;巢:窩。魚在開水鍋里游,燕子把窩做在帷幕上。比喻處境危險(xiǎn),快要滅亡。 | 清·南荃外史《嘆老》:“傀儡兒一場(chǎng)熱鬧,依舊的魚游沸釜,燕處危巢?!?/td> |
海沸山崩 | 海水沸騰,山石崩塌。比喻變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搖”。 | 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td> |
蜩螗羹沸 | 蜩螗:蟬;沸:沸騰。形容聲音嘈雜喧鬧,好像蟬噪、水滾、羹沸一樣。比喻紛擾不寧 | 梁?jiǎn)⒊墩撁婪朴⒍胖畱?zhàn)事關(guān)系于中國》:“雖中原逐鹿,劉興項(xiàng)仆,蜩螗羹沸,而彼一無所聞焉。” |
海沸河翻 | 比喻聲勢(shì)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 清 洪昇《長生殿 合圍》:“抵多少雷轟電轉(zhuǎn),可正是海沸河翻?!?/td> |
海沸山裂 | 海水沸騰,山石崩裂。比喻聲勢(shì)或力量極大。亦作“海沸山搖”。 | 明 張鳳翼《紅拂記 髯客海歸》:“坐談間早辨龍蛇,把袖里乾坤做夢(mèng)里蝴蝶,狠的人海沸山裂,不禁支發(fā),空跌雙靴?!?/td> |
物議沸騰 | 議論紛紛。指輿論強(qiáng)烈。 | 宋 蘇舜欽《詣匭疏 景佑五年》:“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zāi)仍于國。” |
四海鼎沸 | 四海:古人以為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用以指全國各地;鼎沸:比喻局勢(shì)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既非秦末鼎沸之時(shí),實(shí)有六國并據(jù)之勢(shì)。”《晉書·祖逖傳》:“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與足下,當(dāng)相避于中原耳。” |
物論沸騰 | 沸騰:水涌起的樣子。議論紛紛,指輿論強(qiáng)烈。 | 宋·蘇舜欽《詣匭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zāi)仍于國?!?/td> |
魚游沸鼎 | 見“魚游沸鼎”。 | 唐·李商隱《行次昭應(yīng)縣道上》詩:“魚游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fēng)?!?/td> |
以湯沃沸 | 見“以湯止沸”。 | 《淮南子·原道訓(xùn)》:“若以湯沃沸,亂乃逾甚。是故鞭噬狗,策蹄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td> |
海沸波翻 | 比喻聲勢(shì)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 《金瓶梅詞話》第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馬嘶喊山崩地裂?!?/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