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奮起直追 | 奮:鳥類展翅起飛。形容在已經(jīng)落后的情況下;振作起來;一股勁地趕上去。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9回:“義無反顧,惟有群策群力,奮起直追,迅電華會代表,堅持原案。” |
自告奮勇 | 指主動要求去完成某項任務(告:表明;奮勇:鼓起勇氣)。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就因著自告奮勇求個恩典,說奴才情愿巴結(jié)這個缺!” |
奮不顧身 | 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td> |
振奮人心 | 振奮:振作奮發(fā)。使人們振作奮發(fā)。 | 峻青《火把贊》:“啊,火把,這飽經(jīng)革命風暴的膠東老根據(jù)地的鄉(xiāng)親們手中高舉的火把,是那么熾熱,那么明亮,那么振奮人心。” |
奮發(fā)圖強 | 奮發(fā):精神振作;情緒飽滿;圖:謀求。振作精神;謀求強盛。 |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fā)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td> |
艱苦奮斗 | 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竭盡全力去工作或斗爭。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第二章:“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在過去五十年間的艱苦奮斗,挽救新的亡國危險是不可能的?!?/td> |
奮臂大呼 | 奮臂:高舉手臂。高舉手臂,大聲呼喊。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td> |
奮勇當先 | 精神奮發(fā);勇敢地沖在最前面;戰(zhàn)斗在最前列。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要有俺五百義兵家將,都要的奮勇當先,相持對壘?!?/td> |
發(fā)奮有為 |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報效朝廷,正是男子漢發(fā)奮有為之時?!?/td> |
勃然奮勵 | 勃然:奮發(fā)的樣子;奮:奮發(fā);勵:激勵。奮發(fā)起來,激勵自己。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勃然奮勵,不可恐懾也。” |
奮筆疾書 | 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 | 宋 張克莊《題方汝一班師贊后》:“或隱匿未彰,而奮筆疾書;或一語之乖謬,或一行之諂曲,雖其人之骨已朽,必繩以《春秋》之法,讀之使人汗出?!?/td> |
奮勇前進 | 奮:發(fā)揚。鼓起勇氣,一直向前。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左右二拒,一齊鳴鼓,鼓聲如雷,各各奮勇前進?!?/td> |
貫頤奮戟 | 頤:下巴。兩手捧頤而直入敵陣。形容英勇無畏。 | 《史記·張儀列傳》:“虎賁之士跣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td> |
蹈厲奮發(fā) | 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fā):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9回:“吾父老子弟,尤當?shù)竻枈^發(fā),為民前軀?!?/td> |
奮不顧命 | 猶奮不顧身。 | 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勵義勇,奮不顧命。” |
奮袂攘襟 | 奮袂:揮袖;攘襟:撩起衣襟。揮袖攘襟站起。形容憤恨或激動。 | 晉·劉伶《酒德頌》:“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td> |
奮勇向前 | 奮發(fā)而努力鼓起勇氣朝前方挺進。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13回:“中有一二十個膽大的,奮勇向前跑去,見眾人都不相隨,又復站住?!?/td> |
孤軍奮戰(zhàn) | 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一支軍隊單獨英勇作戰(zhàn)。也比喻在沒有外力的援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斗爭。也作“孤軍作戰(zhàn)”“孤軍獨戰(zhàn)”。 | 《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zhàn),死者十八九?!?/td> |
奮勇直前 | 奮:振起。勇氣十足地直往前沖。形容在艱巨的任務或困難前不畏縮。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驅(qū)使,奮勇直前,水火不避?!?/td> |
發(fā)奮圖強 | 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 《人民日報》1959.9.3:“發(fā)奮圖強、自力更生,對于落后隊貧困落后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td> |
發(fā)奮為雄 | 發(fā)奮:振作興起。決心奮斗使自己成為杰出人才。 |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雖處布衣而以天下為己任,此其人必能發(fā)奮為雄,卓異自立?!?/td> |
韜光俟奮 | 謂掩藏才智,待時奮起。 | 《晉書·慕容垂載記》:“但時來之運未至,故韜光俟奮耳?!?/td> |
奮袂而起 | 奮袂:揮袖。袖子一揮站起來。形容奮然而起。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5回:“莊王方進午膳,聞申舟見殺,投箸于席,奮袂而起?!?/td> |
奮發(fā)有為 |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元史 陳祖仁傳》:“孰不欲奮發(fā)有為,成不世之功?!?/td> |
揆文奮武 | 施行文教,振奮武事。語本《書·禹貢》:“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wèi)?!笨讉鳎骸稗瘢纫?。度王者文教而行之?!?/td> | 語出《書·禹貢》:“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wèi)。”孔傳:“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td> |
奮臂一呼 | 奮臂:高舉手臂。高舉手臂,大聲呼喊。 | 《魏書·盧玄傳》:“洞庭、彭蠡,竟非殷固,奮臂一呼,或成漢業(yè)?!?/td> |
奮發(fā)蹈厲 | 奮:振作;發(fā):激勵;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 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自動奮發(fā)的千萬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奮發(fā)蹈厲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線,不讓男同胞專美?!?/td> |
舉首奮臂 | 舉:抬起;奮臂:有力地高舉手臂。形容精神奮發(fā)。 | 宋·蘇軾《論積欠六事狀》:“民為積欠所壓,如負千鈞而行。免于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以營求于一飽之外哉?” |
螳螂奮臂 | 猶螳臂當車。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 唐 黃滔《謝試官啟》:“將憐其蚌蛤剖胎,只自回旋于皎月;螳螂奮臂無辭殞碎于高車?!?/td> |
奮發(fā)向上 | 精神振作,情緒高昂 |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jié)一致向前看》:“在各條戰(zhàn)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fā)向上的風氣。” |
浴血奮戰(zhàn) | 浴血:渾身是血;形容頑強地拼死戰(zhàn)斗。 | 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六章:“戰(zhàn)士們在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zhàn),就是急行軍轉(zhuǎn)移?!?/td> |
奮筆直書 | 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同“奮筆疾書”。 | 清 墨憨齋《醒名花》第十四回:“賢侄今日,奮筆直書,如行云流水,珠璣錯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鷹之摩秋漢,真命世杰也,與古人何多讓焉,將來正未可量?!?/td> |
奮身獨步 | 奮:振作;獨步:獨一無二,無與倫比。努力出人頭地。 |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四折:“脫白衣平步上云衢,離塵途奮身獨步。” |
發(fā)奮蹈厲 | 發(fā):奮發(fā),振作;蹈:跳、踏;厲:猛烈,有力。后比喻精神奮發(fā),意氣風發(fā)昂揚。 | 鄒韜奮《萍蹤寄語》:“總以為社會大眾謀幸福為第一義;發(fā)奮蹈厲,艱苦備嘗,為的是這件事?!?/td> |
奮身不顧 | 猶奮不顧身。 | 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愚夫小人,以一言感發(fā),猶能奮身不顧,以遂其言?!?/td> |
踔厲奮發(fā) | 見“踔厲風發(fā)”。 | 孫中山《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沖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fā),各盡所能,有此成功?!?/td> |
奮矜之容 | 奮:振起,發(fā)揚;矜:自以為是;容:容貌,儀容。自以為比別人有能耐的一種驕傲表現(xiàn)。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正名》:“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復之厚,而無伐德之色?!?/td> |
奮不慮身 | 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 《宋史·趙汝愚傳論》:“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于頃刻。” |
奮不顧生 | 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 《舊唐書·田弘正傳》:“常思奮不顧生,以身殉國。” |
奮武揚威 | 振奮勇氣,施展威風。 | 《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沖右突,魏兵大亂。” |
奮發(fā)踔厲 | 奮發(fā)有為,意氣昂揚。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踔厲風發(fā),率常屈其座人?!?/td> |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踔厲風發(fā),率常屈其座人。” |
揚眉奮髯 | 髯:頰旁的胡須。眉毛揚起,髯須舞動。神情激動興奮的樣子。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徐禧無學術(shù)而口辯,揚眉奮髯,足以動人主意?!?/td> |
奮勇爭先 | 奮:振起,發(fā)揚。鼓起勇氣,沖在最前面。 | 明·郭勛《英烈傳》第35回:“那德勝奮勇爭先,以一當百,殺的漢兵大敗而奔?!?/td> |
鼓吻奮爪 | 猶言張牙舞爪。 |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言下狼復鼓吻奮爪以向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