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無所不為 | 為:做。沒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壞事都干了。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td> |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將:將領(lǐng);受:接受。將領(lǐng)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zhàn),不必事先請戰(zhàn)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zhàn)。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td> |
一無所有 | 什么都沒有(一:一概;完全)。 | 《敦煌變文集 廬山遠公話》:“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td> |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飽:吃足;終日:整天。整天吃得飽飽的,什么事也不干。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zhì)卻是最惡劣的?!?/td> |
力所能及 | 及:達到。自己的力量能達到。 | 唐 裴铏《傳奇 韋自東》:“殿于宏壯,林泉甚佳,蓋唐開元中萬回師弟子之所建也;似驅(qū)役鬼工,非人力所能及?!?/td> |
所作所為 | 指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為。多指一些不好的行為。 | 明 李贄《答周西巖書》:“我不識渠半生以前所作所為,皆是誰主張乎?” |
靡所底止 | 謂沒有止境。 | 《詩經(jīng)·小雅·祈父》:“胡轉(zhuǎn)予于恤,靡所底止?!?/td>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施:加,給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td> |
大失所望 | 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 | |
匪夷所思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規(guī);引申為尋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據(jù)常理所想象出來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離奇;超出尋常。 | 《周易 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
眾所瞻望 |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為大家所敬仰。 | 宋·蔡襄《答趙內(nèi)翰書》:“足下語論,眾所瞻望?!?/td> |
忘乎所以 | 形容由于激動而忘了應有的態(tài)度;作出不適宜的舉動。乎:古漢語虛詞;無詞匯意義;所以:指原來應有的態(tài)度或行為。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夫人傾身陪奉,忘其所以?!?/td> |
無所畏懼 | 畏懼:害怕。沒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 《魏書 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云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
大勢所趨 | 大勢:總體局勢;趨:向、往。整個局勢發(fā)展的趨向。 | 宋 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td> |
無所用心 | 用心:動腦筋。指不動腦筋;什么事情都不關(guān)心。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
強人所難 | 強:勉強。勉強別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
見所不見 | 見“見所未見”。 | 漢·揚雄《法言·淵騫》:“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文章亦不足為矣?!?/td> |
為所欲為 | 做想要做的事。形容任意而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為:做。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耶?” |
英雄所見略同 | 所見:所見到的,指見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同。這是對意見相同的雙方表示贊美的話。 | 晉 虞溥《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
聞所不聞 | 聽到從未聽到過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
前所未聞 | 從來沒有聽說過。 | 宋 周密《齊東野語 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td> |
無所作為 | 作為:做出成績。指工作中安于現(xiàn)狀;缺乏創(chuàng)造性。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然黃帝亦曾用兵戰(zhàn)斗,亦不是全然無所作為也?!?/td> |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
不知所措 |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慌的狀態(tài)。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td> |
理所當然 | 當然:應當如此。從道理上講應當這樣。 | 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辯也,理當然耳?!?/td> |
忘其所以 | 指因過分興奮或得意而忘了應有的舉止。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一來看見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 |
眾所周知 | 大家普遍知道的(周:普遍)。 | 宋 朱熹《朱子語類》:“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td> |
無所不通 | 通:知道。沒有什么不知道的。 | 《孝經(jīng) 感應》:“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
各盡所能 | 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曹褒傳》:“漢遭秦余,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td> |
聞所未聞 | 聞:聽到;未:沒有。聽到的是以前從來沒有聽過的。形容傳說的事物或消息新鮮、奇特。 |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未聞?!?/td> |
一無所知 | 一:都;全。什么都不知道;不懂。 | 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從博徒飲,暮有娼樓期……聲色狗馬外,其余一無知?!?/td> |
所向無敵 | 沒有能敵得住的對手。指誰也抵擋不住。多形容軍威極壯;銳不可當。 | 三國 蜀 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
學無所遺 | 遺:遺漏。形容學識淵博,無所不知。 |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 |
流離失所 | 流離: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離散;無處安身。 | 《金史 完顏匡傳》:“今已四月,農(nóng)事已晚,邊民連歲流離失所,扶攜道路,即望復業(yè),過此農(nóng)時,遂失一歲之望?!?/td> |
無所不在 | 到處都存在,到處都有。 | 巴金《家》四:“電燈光死去時發(fā)出的凄慘的叫聲還在空中蕩漾,雖然聲音很低,卻是無所不在?!?/td> |
無所事事 | 無:沒有;事事:從事某種事情。閑著什么事都不干。 | 明 歸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無所事事?!?/td> |
計無所之 | 猶言計無所出。 | 《梁書·王僧辯傳》:“子仙等困蹙,計無所之,乞輸郢城,身還就景?!?/td> |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zhuǎn)化。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無所不能 | 沒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樣樣能做。 |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近歲迎紫姑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多自稱蓬萊謫仙,醫(yī)卜無所不能,棋與國手為敵?!?/td> |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 精誠:至誠,真心誠意;加:施及。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屬和石頭毀壞。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td> |
各得其所 |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shù)奈恢没虬才拧?/td> | 《周易 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td> |
暢所欲言 | 暢:盡情;痛快;欲:想要。把心里要講的話痛快地全部講出來。也作“盡所欲言”。 | 清 方苞《游豐臺記》:“少長不序,臥起坐立,惟所便人,暢所欲言,舉酒相屬,向夕猶不能歸。” |
答非所問 | 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問的事情。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正覺得他答非所問,程相公那里就打聽說:‘什么叫作稀罕兒?’” |
思所逐之 | 盤算著如何驅(qū)趕他們。 |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將:將領(lǐng);受:接受。將領(lǐng)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zhàn),不必事先請戰(zhàn)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zhàn)。 | 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泵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td> |
千夫所指 | 為眾人所指責。形容觸犯眾怒。 | 清 章炳麟《聯(lián)省自治虛置政府議》:“千夫所指,其傾覆可立而期?!?/td> |
有所作為 | 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較大的成績。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
前所未有 | 以前從未有過的。表示某種新出現(xiàn)的事物。 | 宋 徐度《卻掃編》下卷:“而鄧樞密洵武以少保領(lǐng)院而不兼節(jié)鉞,前所未有也?!?/td> |
從吾所好 | 從:聽從,順從;吾:我。遵從我的愛好行事。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td> |
無所適從 | 適:往;從:聽從;跟從。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么辦才好。 | 宋 姚寬《西溪叢語》:“觀古今諸家潮之說者多矣……源殊派異,無所適從?!?/td> |
靡知所措 | 靡:無、不。措:處理。不知該如何辦才好。 | 晉·元帝《改元赦令》:“京都傾覆,宗廟為墟,孤悼心失圖,靡知所措?!?/td> |
不知所以 |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為什么會是這樣。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 唐 張彥遠《法書要錄 購蘭亭序》:“遽見追呼,不知所以。” |
隨心所欲 | 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隨:聽任;欲:想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個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隨心所欲?!?/td> |
在所難免 | 不可能避免。 | 清 李寶嘉《活地獄》第九回:“或者陽示和好,暗施奸刁的,亦在所難免?!?/td> |
眾望所歸 | 眾人的希望所集中的(望:希望;期望;歸:集中)。形容群眾中威望很高。 | 宋 陸游《賀禮部曾侍郎啟》:“所養(yǎng)既厚,萬鈞亦何足言;眾望所歸,九遷猶以為緩?!?/td> |
各有所長 | 長:長處、優(yōu)點。各有各的長處、優(yōu)點。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 《管子 形勢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td> |
阿其所好 | 阿;循私;偏袒。迎合別人的心意;順從他人的愛好;以向人討好。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td> |
見所未見 | 見到從來未見到的。形容所見者頗為新奇。 | 漢 揚雄《法言 淵騫》:“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文章亦不足為矣?!?/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