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愛不釋手 | 釋:放開。喜愛到不肯放手。 | 清 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小暑日,王叔眉學(xué)博自武林歸,以娛園主人畫團(tuán)扇相贈……兒起坐桃笙上,愛不釋手?!?/td> |
矢志不渝 | 表示永遠(yuǎn)不變心。 | 《晉書 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無所不為 | 為:做。沒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壞事都干了。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td> |
不厭其煩 | 厭:嫌;煩:麻煩。不嫌麻煩。 | 宋 袁燮《挈齋集》:“贄之先君,不憚其煩,而帝每不能聽?!?/td> |
不聲不響 | 不說話,不出聲。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dú)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
從容不迫 | 從容:不慌不忙;鎮(zhèn)靜;不迫:不急促。形容臨事不慌不忙;鎮(zhèn)定沉著。 | 魏蘭《<浙案紀(jì)略>原序》:“當(dāng)其臨事之時(shí),從容不迫,顏色不變,尤非庸常之輩所能及?!?/td> |
勢不可當(dāng) | 當(dāng):抵擋。來勢迅猛;不可抵擋。 | 《晉書 郗鑒傳》:“群逆縱逸,其勢不可當(dāng),可以算屈,難以力競?!?/td> |
武不善作 | 意思是既動武就不能講斯文。 | 《西游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shí)間傷了你的性命?!?/td> |
妖不勝德 | 比喻邪不壓正。 | 《史記·殷本紀(jì)》:“臣聞妖不勝德。” |
痛不欲生 | 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 | 宋 呂大鈞《吊說》:“其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td> |
積不相能 | 積:積久而成的;能:親善。指一向不和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td> |
短褐不全 | 短褐:粗麻布短衣。粗布短衣還破舊不完整。形容生活貧苦。 | 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藜羹不厭,短褐不全,庸非貧賤乎?” |
不可多得 | 得:得到;獲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難得到。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
不動聲色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nèi)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zhèn)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td> |
金不換 | 即使用金子來也不換,形容極為可貴。 | 京劇《粉妝樓》第六本:“常言道:敗子回頭金不換?!?/td> |
不登大雅之堂 |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部評話,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td> |
一絲不茍 | 茍:茍且。絲毫也不馬虎。形容辦事極為認(rèn)真。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td> |
怪誕不經(jīng) | 怪誕:離奇古怪;不經(jīng):不合常理。指言語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原序》:“有如《西游》一記,怪誕不經(jīng),讀者皆知其謬?!?/td> |
殺人不眨眼 | 本來是禪宗用語。殺人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嗜殺成性;極端的暴虐兇殘。 | 宋 釋普濟(jì)《五燈會元》第11卷:“汝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 |
遲疑不決 | 猶豫疑惑,不能決定。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xì)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
連綿不絕 | 連續(xù)而不中斷。 |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神惠記》:“往余再喪妻,四喪子,復(fù)喪妹,最后喪母,連綿不絕??奁瘋?,五衷菀結(jié)。” |
恨鐵不成鋼 | 怨恨鐵不能被煉成鋼。形容對所期望的人要求嚴(yán)格;恨他不爭氣;迫切希望他變得更好。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6回:“只為寶玉不上進(jìn),所以時(shí)常恨他,也不過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td> |
初生之犢不畏虎 |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td> |
不可勝舉 | 無法一一列舉。形容數(shù)量、種類很多。 | 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 |
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diǎn);教學(xué)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 |
迷而不反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cuò)誤不知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fā),玉石皆碎?!?/td>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td> |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將:將領(lǐng);受:接受。將領(lǐng)遠(yuǎn)征在外可以相機(jī)作戰(zhàn),不必事先請戰(zhàn)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zhàn)。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td> |
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工夫 | 到處尋找都沒找到,卻由偶然的機(jī)會輕易得到了。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工夫。’” |
不過爾爾 | 爾爾:如此如此。不過如此而已。 | 清 沈復(fù)《浮生六記 浪游記快》:“其紅門局之梅花,姑姑廟之鐵樹,不過爾爾?!?/td> |
剛正不阿 | 剛:剛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剛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jì)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td> |
不正之風(fēng) | 不正當(dāng)?shù)纳鐣L(fēng)氣。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fēng),易流遁之俗。” |
上氣不接下氣 | 形容因?yàn)閯诶刍蚪辜倍鴼獯煤軈柡Α?/td>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shí)漂流數(shù)百里外,直把一個(gè)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td>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事:侍奉,服侍。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gè)朝代的君主;貞節(jié)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gè)丈夫。指忠誠不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bào)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堅(jiān)強(qiáng)不屈 | 屈:屈服。堅(jiān)韌、剛毅,毫不屈服。 | 荀況《荀子 法行》:“堅(jiān)剛而不屈,義也。” |
不屑一顧 | 不屑:認(rèn)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顧: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對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td> |
慘不忍睹 | 睹:看。情景凄慘;使人不忍看下去。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td> |
畏縮不前 | 畏懼退縮,不敢前進(jìn)。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dāng)時(shí)謂拽動陣腳?!?/td> |
不折不扣 | 折、扣:原為商業(yè)用語;商品按原價(jià)扣除百分之幾出售;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點(diǎn)不差。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zāi)股?!?/td> |
不敢茍同 | 茍:茍且。不敢隨便地同事。指對人對事抱慎重態(tài)度。 | 葉赫那拉·圖鴻《乾隆皇帝》第一章:“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紅花會劫富濟(jì)貧,替天行道。” |
貧賤不移 | 移:改變。不因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堅(jiān)定。 | 《孟子 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td> |
食不充口 | 見“食不餬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td>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彼?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td> |
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困:貧乏。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diǎn);教學(xué)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西漢·戴圣《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td> |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 說的人,凡是知道的無不說出,聽的人,沒有一句話不接受。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shí)素臣正在得君,真?zhèn)€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nèi),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td> |
不辱使命 | 辱:辜負(fù),玷辱。指不辜負(fù)別人的差使。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不驕不躁 | 驕:驕傲;躁:急躁。不驕傲;不急躁。 | 毛澤東《中共中央關(guān)于同國民黨進(jìn)行和平談判的通知》:“只要同志們對于軍事政策(行動和作戰(zhàn))和團(tuán)結(jié)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錯(cuò)誤,謙虛謹(jǐn)慎,不驕不躁,是完全有辦法的?!?/td> |
鷗鳥不下 | 鷗鳥不愿飛下來。比喻察覺他人將傷害自己,加倍防范。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不二法門 | 不二:唯一的;法門:修行的門徑。修行者唯一的入道途徑。 | 《維摩詰經(jīng) 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td> |
鍥而不舍 | 鍥: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qū)W習(xí)有恒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xué)》:“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默不做聲 | 默:沉默。沉默不說一句話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劉峰默不做聲,順著梯子下了幾階,又回身關(guān)好柜底板。” |
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 富:有錢;貴:地位高;淫:惑亂;威武:武力。指不因有錢有勢而惑亂,不因武力或權(quán)勢而脅迫屈服。 | 清·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fēng)子傳》:“其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耶?”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蔽:遮蓋;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謝覺哉《關(guān)于獨(dú)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td>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施:加,給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時(shí)刻《史記》等24部史書。比喻情況復(fù)雜,頭緒繁多,不知從哪里說起才好。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tài),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td> |
形神不全 | 形:形體;神:精神。形象和精神不能保全。泛指精神形象不完美。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年輕力壯的時(shí)候不奮發(fā)圖強(qiáng),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 | 《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shí)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td> |
當(dāng)仁不讓 | 碰到應(yīng)該做的好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托;不謙讓。當(dāng):面對著;仁:原指正義的事;現(xiàn)泛指應(yīng)該做的好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當(dāng)仁不讓于師?!敝祆浼ⅲ骸爱?dāng)仁,以仁為己任也?!?/td>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chǔ),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