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嘆的成語

有關(guān)嘆的成語

有關(guān)嘆的成語共收錄47個
成語 解釋 出處
喟然長嘆喟然:嘆氣的樣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嘆氣。《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td>
廢書而嘆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td>
唉聲嘆氣唉聲:嘆氣聲;因傷感憂悶、苦痛而發(fā)出嘆息的聲音。也寫作“哀聲嘆氣”、“噯聲嘆氣”。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我看你臉上一團(tuán)私欲愁悶氣色,這會兒子又唉聲嘆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
望洋興嘆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樣子;興:產(chǎn)生;發(fā)出。元 劉壎《隱居通議 詩歌五》:“千古吟人,望洋興嘆?!?/td>
長吁短嘆吁:嘆氣。長聲、短聲不住地嘆氣。多為人心情煩悶、郁結(jié)不舒的表現(xiàn)。也作“短嘆長吁”。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少可有一萬聲長吁短嘆,五千遍搗枕捶床。”
扼腕嘆息扼:握?。蛔プ?。握著手腕發(fā)出嘆息的聲音。形容十分激動地發(fā)出長嘆的情態(tài)。晉 王隱《晉書 劉錕傳》:“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長嘆者也。”
向若而嘆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嘆不如。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td>
擊節(jié)稱嘆節(jié):節(jié)拍;擊節(jié):打拍子;嘆:贊嘆。指打著拍子欣賞詩文或藝術(shù)作品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葉生》:“公期望基切,闈后索文讀之,擊節(jié)稱嘆,不意時數(shù)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時,依然鎩羽。”
鳳嘆虎視形容談吐文雅,器宇軒昂。《文選·曹植〈與吳季重書〉》:“足下鷹揚(yáng)其體,鳳嘆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wèi)霍不足侔也?!崩钌谱ⅲ骸傍P以喻文也,虎以喻武也。嘆猶歌也。取美壯之意?!?/td>
嘆老嗟卑感嘆年已老大而猶未顯達(dá)。宋·陸游《歲莫》詩:“小筑幽棲與拙宜,讀書寫字伴兒嬉,已無嘆老嗟卑意,卻喜分冬守歲時。”
嘆為觀止看到這里就夠了;不必再看別的。指贊美所見的事物好到極點(diǎn)。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td>
愾然嘆息愾:嘆息,感慨。感慨嘆息。晉·陸機(jī)《吊魏武帝文》:“見魏武帝遺令,愾然嘆息,傷懷者久之。”
短嘆長吁吁:嘆息。短一聲、長一聲不停地嘆氣。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不見時準(zhǔn)備著千言萬語,得相逢都變做短嘆長吁?!?/td>
長噓短嘆指嘆息不已。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他[崇禎]將御案上的文書一推,不由地長噓短嘆,喃喃地自語說:‘餉呵,餉呵,沒有餉的日子如何撐持?’”
哀聲嘆氣指因傷感郁悶或悲痛而嘆息。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8卷:“終日他沒心沒想,哀聲嘆氣?!?/td>
脾肉之嘆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陰虛度,思欲有所作為。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shù)年,嘗于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td>
司馬牛之嘆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論語 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dú)亡?!?/td>
望洋而嘆見“望洋而嘆”。明·唐順之《與陳后岡參議書》:“俟他日有持《后岡先生集》示我者,我當(dāng)望洋而嘆,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語是則可耳?!?/td>
人鼠之嘆感嘆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懸殊。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贊嘆不已已:止;完。連聲贊賞不止。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莊紹光看了,贊嘆不已。”
觸目興嘆看到某種情況而引起感嘆。明·李贄《焚書·雜述·雜說》:“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td>
擊節(jié)嘆賞節(jié):節(jié)拍;擊節(jié):打拍子;嘆賞:贊嘆賞識。指打著拍子欣賞詩文或藝術(shù)作品。形容對人的行為、言論、詩文、技藝等十分贊賞。宋 王楙《野客叢書 阿房宮賦》:“擊節(jié)嘆賞,以謂善形容廣大如此。”
扼腕長嘆用手握腕,長聲嘆息。形容情緒激動的神態(tài)。《晉書·劉琨傳》:“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長嘆者也。”
嘆觀止矣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diǎn)。《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的季札在魯國看各種樂舞,看到舜時的樂舞,十分贊美,說:“觀止矣?!?/td>
風(fēng)木嘆風(fēng)木:同“風(fēng)樹”,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yǎng)。指喪父母的悲傷。宋·陸游《焚黃》:“早歲已形風(fēng)木嘆,余生永廢《蓼莪》詩?!?/td>
喟然而嘆喟然:嘆氣的樣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嘆息。西漢·戴圣《禮記·禮運(yùn)》:“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上,喟然而嘆。”
咳聲嘆氣因憂傷、煩悶或痛苦而發(fā)出嘆息的聲音。《負(fù)曝閑談》第六回:“江裴度無法,只得咳聲嘆氣的出得行門,偏偏包車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腳?!?/td>
芝焚蕙嘆芝、蕙:同為香草名;焚:燒。芝草被焚,蕙草傷嘆。比喻因同類遭到不幸而悲傷。晉 陸機(jī)《嘆逝賦》:“信松茂而柏悅,嗟芝焚而蕙嘆?!?/td>
亡羊之嘆亡:丟失。嘆:嘆息。為丟失了羊而嘆息。比喻探索學(xué)問,徘徊歧路,結(jié)果一無所得,空留遺憾。亦作“亡羊歧路”。
贊嘆不置
一唱三嘆原指宗廟的樂曲;一個人唱;三個人贊嘆應(yīng)和。先秦 荀況《荀子 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td>
一倡三嘆《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敝^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yōu)美,富有余味,令人贊賞不己。倡,亦作“唱”。《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噯聲嘆氣因傷感、煩悶或痛苦而發(fā)出嘆息的聲音。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薛蟠急得說又不好,勸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噯聲嘆氣。”
付之一嘆嘆一口氣。多指對不滿意的某件事表示無可奈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前日之事,我也不計(jì)較長短,付之一嘆罷了?!?/td>
喟然嘆息喟然:嘆氣的樣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嘆息。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td>
興丞相嘆興:興起;丞相:宰相;嘆:感嘆。感嘆人的賢與不肖,關(guān)鍵在于自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td>
欷歔嘆息欷歔:抽咽聲。指低聲嘆氣。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65回:“說時不住的欷歔嘆息。”
望洋驚嘆比喻看見他人偉大而慨嘆自己或處理一件事而慨嘆力量不足。清·杭世駿《<李太白全集>序》:“書來質(zhì)余,方望洋驚嘆,五體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朱弦三嘆《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焙笠蛞浴爸煜胰龂@”指稱音樂的美妙。《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td>
搖頭嘆息形容感慨或難過的表情。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他們睜著眼睛不看責(zé)任制帶來的好處,只管繼續(xù)搖頭嘆息:‘社會主義已經(jīng)不成體統(tǒng)了’。”
短吁長嘆吁:嘆氣。長聲、短聲不住地嘆息不止。元·楊暹《西游記》第四本第15出:“我今日得救還,草舍間、免了些短吁長嘆?!?/td>
仰屋興嘆仰望屋頂長嘆。指毫無辦法,一籌莫展。
撫髀長嘆髀:股部,大腿。撫摩大腿,發(fā)出長長的嘆息。指久處安逸而無所作為發(fā)出的慨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四卷:“不覺撫髀長嘆道:‘事皆前定,……安能久于人世乎!’”
仰屋竊嘆竊:私自。仰望屋頂,私自嘆息。形容處于困境,無可奈何。《資治通鑒·漢紀(jì)明帝永平十四年》:“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言者?!?/td>
坐愁行嘆坐著發(fā)愁,走著嘆息。形容終日愁苦,郁郁寡歡。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
白頭之嘆指婦女被遺棄而作晚景凄涼之嘆。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見棄,使妾有白頭之嘆。”
壹倡三嘆指一人歌唱,三人應(yīng)和。《禮記 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