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撟枉過正 | 指糾正偏差而超過必要的限度。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侯王表序》:“而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shù)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往過其正矣。” |
舌撟不下 | 撟:翹起。翹起舌頭,久久不能放下。形容驚訝或害怕時的神態(tài)。 | 《史記·扁鵲蒼公列傳》:“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td> |
撟抂過正 | 矯枉過正。謂糾正偏差而超過必要的限度。 | |
撟揉造作 | 矯揉造作。謂過分做作,極不自然。 |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饒州神童》:“按如此教小兒,可謂撟揉造作矣?!?/td> |
目瞪舌撟 | 同“目瞪口呆”。 | 譚嗣同《思緯氤氳臺短書一報元征》:“向之主戰(zhàn)者,乃始目瞪舌撟,神喪膽落,不敢出一語?!?/td> |
瞠目撟舌 | 瞠:瞪著眼睛;撟:翹起。瞪眼翹舌說不出話來。形容窘迫或驚呆的樣子。 | 曾樸《答胡適之書》:“我有時談到外國詩,大家無不瞠目撟舌,認為詩是中國的專有品?!?/td> |
張嘴撟舌 | 猶張口結(jié)舌。 |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十一回:“重慶道一見了他,也不暇多敘寒暄,便把領(lǐng)事的一番話述了出來。某觀察聽了,不覺張嘴撟舌?!?/td> |
鉗口撟舌 | 閉口翹舌。形容因驚訝害怕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 《清史稿·朱琦傳》:“一旦遇大利害,搶攘無措,鉗口撟舌而莫敢言?!?/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