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去偽存真 | 去:除掉。偽:虛假。除掉虛假的;留下真實(shí)的。 | 宋 釋惟白《續(xù)傳燈錄》:“權(quán)衡在手,明鏡當(dāng)臺(tái),可以摧邪輔正,可以去偽存真?!?/td> |
矯言偽行 | 指言論、行為虛偽不實(shí)。 | 宋·秦觀《論議下》:“矯言偽行之人,弊車羸馬竄伏巖冗,以幸上之爵祿。” |
以偽亂真 |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漢書·王莽贊》云:‘紫色蛙聲,馀分閏位?!^以偽亂真耳!” |
巧偽不如拙誠 | 奸巧的虛偽不如笨拙的誠實(shí)。 | 西漢·劉向《說苑·談叢》:“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 |
道遠(yuǎn)知驥,世偽知賢 | 驥:良馬。路途遙遠(yuǎn)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jīng)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yōu)劣。 | 三國·魏·曹植《矯志》“道遠(yuǎn)知驥,世偽知賢。” |
巧偽趨利 | 巧:奸詐。偽:虛偽。趨:追求,靠近、趨向。奸詐虛偽,唯利是圖,唯勢是從。 | 《漢書·地理志下》:“周人之失,巧偽趨利?!?/td> |
乘偽行詐 | 指弄虛作假。 |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夫伐功施勞,鮮能布仁;乘偽行詐,莫能久長?!?/td> |
真?zhèn)文?/a> | 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 《隋書·經(jīng)籍志》:“戰(zhàn)國縱橫,真?zhèn)文?,諸子之言,紛然淆亂。” |
朝真暮偽 | 朝:早晨。事情早上這樣說晚上那樣說,沒有定說。 |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詩:“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
不辨真?zhèn)?/a> | 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 |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shí)得的,其夜倉卒不辨真?zhèn)??!?/td> |
化性起偽 | 謂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后天的人為。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性惡》:“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 |
棄偽從真 | 丟棄虛偽而追從真理。 | 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shí)錄》:“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勞,誠恐其誘惑人心,紊亂真道,故不得不亟于棄偽從真,去浮存實(shí),使人人共知虛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
真?zhèn)坞y辨 | 辨:辨別。真假分辨不清。 | 巴金《“文革”博物館》:“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zhèn)坞y辨的大混亂,還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
矯飾偽行 | 矯飾:做作,掩飾。善于掩飾,行為虛偽。 |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某公用事,排斥端士,矯飾偽行?!?/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