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實至名歸 | 實:實際的成就;至:達(dá)到;名:名譽;歸:到來。有了真正的學(xué)識、本領(lǐng)或功業(yè),自然就有聲譽。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倫修行,終受當(dāng)事之知;實至名歸,反作終身之玷?!?/td> |
名士風(fēng)流 | 名士的風(fēng)度和習(xí)氣。指有才學(xué)而不拘禮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方術(shù)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fēng)流可知矣?!?/td> |
大名鼎鼎 | 鼎鼎:聲威盛大的樣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4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
名山大川 |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 《尚書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td> |
出師無名 | 謂沒有正當(dāng)理由而出兵征伐。 |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
斗方名士 | 斗方:一二尺見方的詩幅或書畫頁;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寫詩或作畫以標(biāo)榜的“名士”。舊指冒充風(fēng)雅的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jié)識了兩個報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要借此博個詩翁的名色。” |
臭名遠(yuǎn)揚 | 名:名聲;臭名:壞名聲;揚:傳播。壞名聲傳得很遠(yuǎn)。也作“丑聲遠(yuǎn)播”。 | 《宋書 劉義真?zhèn)鳌罚骸鞍杠囼T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yuǎn)播?!?/td> |
名重一時 | 一時期內(nèi)名聲很大,受到廣泛重視。亦作“名震一時”、“名得當(dāng)時”、“名噪一時”、“名傾一時”。 | 宋·釋惟白《續(xù)傳燈錄》卷二十七:“師住徑山時,名重一時,如侍郎張公子韶,狀元汪公圣錫少卿、馮公濟(jì)川俱問道。” |
功成名就 | 功:功業(yè)。就:達(dá)到。功績?nèi)〉昧?,名聲也有了?/td>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td> |
一文不名 | 一文錢都沒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貧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td> |
身敗名裂 | 地位喪失;名聲敗壞?,F(xiàn)在也形容干了壞事;遭到徹底失敗。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23回:“看來許多舉人、進(jìn)士做了官,往往因為幾十兩銀子的賄弄,身敗名裂?!?/td> |
臭名昭著 | 名:名聲;昭著:顯著;明顯。壞名聲誰都知道。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們是賀衷寒系統(tǒng)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td> |
顯親揚名 | 顯:使顯赫;揚:傳揚。使父母宗族顯耀;張揚自己的聲譽。指中舉、立功、做官的榮耀。 | 《孝經(jīng) 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td> |
遠(yuǎn)近馳名 | 在相當(dāng)大范圍內(nèi)都是很有名的。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二卷:“達(dá)木汀的毛筆字是遠(yuǎn)近聞名的?!?/td> |
莫名其妙 | 莫:沒有什么人;名:表達(dá);說出。沒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奧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陬邑官親》:“及進(jìn)西瓜湯,飲蘭雪茶,莫名其妙。” |
名目繁多 | 指事物的花樣或名稱非常多。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回:“還有學(xué)生衛(wèi)兵,女子精武軍,及男女赤十字會,名目繁多,數(shù)不勝數(shù)?!?/td> |
名揚四海 | 四海:指全國各地。名聲傳遍全國。形容名聲很大。 | 元·關(guān)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糾糾名揚四海,喜孜孜笑滿腮。” |
指名道姓 | 指出別人的名字和姓氏。 | 張?zhí)烀瘛秳?chuàng)業(yè)》:“華程繼續(xù)指名道姓地批評,毫不容情?!?/td> |
榜上無名 | 張貼的名單上沒有名字。泛指落選。 | 元 曾瑞《留鞋記》楔子:“自謂狀元探手可得,豈知時運不濟(jì),榜上無名,屢次束裝而回?!?/td> |
巧立名目 | 名目:各種名稱、項目。用欺騙的手段設(shè)立各種名目;以達(dá)到不正當(dāng)目的。 | 明 李開先《閑居集》:“又將郭宗報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頃余,不補原包套征糧地數(shù),巧立名目,作為冊外,私自收受。” |
舉世聞名 | 舉:全。全世界都聽到名聲。形容知名度很高。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fēng)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td> |
名利雙收 | 既得名聲,又獲利益。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4回:“但愿吾兄從此一帆風(fēng)順,升官發(fā)財,各式事情都在此中生發(fā),真是名利雙收,再好沒有?!?/td> |
赫赫有名 | 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形容名聲極大。也作“赫赫之名”。 | 晉 常璩《華陽國志 先賢士女》:“臨州郡雖無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td> |
重氣狥名 | 重視義氣,慕求聲名。 | |
正名定分 | 辨正名分。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fù)譯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記起了翻譯,試來譯幾篇。但這就又是‘批評家’的材料了,其實,正名定分,他是應(yīng)該叫作‘嘮叨家’的?!?/td> |
功成名立 | 成:成功;名:名利。建立了功績,名聲也有了。指功績與名利都得到。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4回:“功成名立,偕老林泉,這是我的夙愿?!?/td> |
名列前茅 | 名:名次;前茅:春秋時楚國用茅草做報警用的旌旗;行軍時拿著走在隊伍的前面;作為報警的信號;故稱“前茅”。比喻名次掛在前面。多指考試或競賽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quán),后勁?!?/td> |
顧名思義 | 顧:看;名:指人或事物的稱呼;義:意義;含義??吹矫Q就可聯(lián)想到它的含義。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王昶傳》:“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td> |
一舉成名 | 原指一旦科舉及舉;就會名聞天下?,F(xiàn)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 唐 韓愈《國子監(jiān)司業(yè)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 |
馳名中外 | 馳:傳播。聲名傳播到國內(nèi)國外。也作“馳名天下”。 | 北魏 酈道元《水經(jīng)注 涑水》:“贊擬王公,馳名天下。” |
冒名頂替 | 冒:冒充。冒用別人的名義去做某事或竊取他人的權(quán)利。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么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 |
阿世盜名 | 阿世:曲從迎合世人的歡心;盜名:竊取名譽。用欺騙的手段騙取世人的歡心來竊取個人名譽。 | 清 梁啟超《新民說》第18節(jié):“才智之士,既得此以為阿世盜名之一秘鑰,于是名節(jié)閑檢,蕩然無所復(fù)顧。” |
名勝古跡 | 風(fēng)景優(yōu)美和有古代遺跡的著名的地方。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勝古跡都去了兩次以上。” |
不務(wù)空名 | 務(wù):追求。不追求虛名。形容踏踏實實地工作。 | 毛澤東《<中國工人>發(fā)刊詞》:“工人中間應(yīng)該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們應(yīng)該有知識,有能力,不務(wù)空名,會干實事?!?/td> |
士紳名流 | 指有錢有勢的人或杰出的人士。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quán)》:“特別對于中間分子士紳名流,尤為重要,過去我們同志對進(jìn)步分子都團(tuán)結(jié)不好,對他們更差了?!?/td> |
名傾一時 | 傾:傾慕,欽佩。在一個時期內(nèi)名聲很大。 | 《清史稿·藝術(shù)·王時敏傳附原祁》:“王翚名傾一時,原祁高曠之致實過之?!?/td> |
望子成名 | 望:盼望,希望。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有名聲有地位的人物。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6回:“卻說安老爺?shù)搅斯右娺@日,分明曉得兒子已就取在前十名,大可放心了;無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還加幾倍?!?/td> |
功名富貴 | 指升官發(fā)財。 | 唐·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明·洪應(yīng)明《菜根譚·應(yīng)酬》:“功名富貴,直從滅處觀究竟,則貪戀自輕;橫逆困窮,直從起處究由來,則怨尤自息?!?/td> |
身名俱滅 | 謂身軀與名聲一齊毀滅。 | 晉·桓玄《與劉宰之書》:“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td> |
釣名欺世 | 作偽求取虛名,欺騙世人。 | 清 鄭燮《濰縣寄舍弟墨第四書》:“不過挪移借貸,改竄添補,便爾釣名欺世?!?/td> |
揚名顯姓 | 揚名天下,為父母增光。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你赍發(fā)呵與那個薄弱書生,兀的不揚名顯姓,光明動朝廷?!?/td> |
責(zé)實循名 | 按其名而求其實。 | 唐·元稹《戒勵風(fēng)俗德音》:“自非責(zé)實循名,不能彰善癉惡。” |
名揚天下 | 形容名聲極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8回:“瓶兒罐兒也有兩個耳朵,你須曾聞我等十節(jié)度使累建大功,名揚天下,大將王文德么?” |
名存實亡 | 名義上還有;實際上已經(jīng)不存在了。 | 先秦 韓非《韓非子》:“惑主不然,計其入不計其出,出雖倍其入,不知其害,則是名得而實亡?!?/td> |
無名之樸 | 亦作“無名之璞”。①道家謂質(zhì)樸自然、玄默無為之“道”為“無名之樸”。②未出名的璞玉。喻不為人知的才識之士。 | 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
正名責(zé)實 | 正:端正。辨正名稱以符合實際。 | 宋·岳飛《乞改襄陽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歸舊制,以稱朝廷正名責(zé)實不忘中原之意?!?/td> |
名不副實 | 名:名稱;副:相稱;相符合。名聲與事實不相符合。指空有虛名。 | 三國 魏 劉邵《人物志 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td> |
名垂竹帛 | 比喻好名聲永遠(yuǎn)流傳。 | 《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聲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td> |
變跡埋名 | 跡:痕跡,蹤跡。改變行蹤,隱蔽姓名。 | 明·梅鼎祚《玉合記·诇約》:“都?xì)w欲界,輕財任俠,也屬微塵,雖已變跡埋名,還要棄家訪道?!?/td> |
名垂后世 | 好名聲流傳的后代。 | 《三國志·魏書·臧洪傳》:“身著圖象,名垂后世?!?/td> |
征名責(zé)實 | 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實,就其言而觀其行,以求名實相符。亦作“循名責(zé)實”。 | 《陳書宣帝紀(jì)》:“方欲仗茲舟楫,委成股肱,征名責(zé)實,取寧多士?!?/td> |
聲名鵲起 |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無所表見,至洪班則聲名鵲起,班中人稱為戲忠臣。 |
分文不名 | 名:占有。一分錢一個銅板也沒有。比喻非常貧困。 | 曹禺《我們尊敬的老舍先生》:“他自己窮得分文不名,還要支持那兩三間破爛的會址,招待許多左派文人?!?/td> |
攬名責(zé)實 | 指觀其名而考其實績。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考功名》:“有益者謂之公,無益者謂之煩,攬名責(zé)實,不得虛言?!?/td> |
改名換姓 | 改換了原來的姓名。 | 宋 朱熹《答孫敬甫》:“不必如此隱諱遮藏,改名換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td> |
久聞大名 | 聞:聽到。早就聽到對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見面時的客套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B忙下拜?!?/td> |
爭名奪利 | 爭奪名位和利益。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
功不成,名不就 | 就:成。比喻事情沒成功,沒有撈到什么好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9回:“若是老爺就是這樣做去,到了功不成,名不就的時候,老爺說奴才沒有良心……不告訴老爺?!?/td> |
名聞遐邇 | 遐:遠(yuǎn);邇:近。名聲傳揚到各地;形容名聲很大。 | 《魏書 崔浩傳》:“奚斤辨捷智謀,名聞遐邇?!?/td> |
功名利祿 | 名利地位。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祿得不到保障,所以他們便想到要和流寇茍合,鋌而走險?!?/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