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可憎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厭惡。相貌丑陋;令人厭惡。
出處唐 韓愈《送窮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p>
例子士人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基礎(chǔ)信息
拼音miàn mù kě zēng
注音ㄇ一ㄢˋ ㄇㄨˋ ㄎㄜˇ ㄗㄥ
繁體靣目可憎
正音“憎”,不能讀作“zèng”。
感情面目可憎是貶義詞。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辨形“憎”,不能寫作“曾”。
近義詞獐頭鼠目
反義詞眉清目秀
英語hateful countenance(repulsive appearance)
日語憎(にく)らしい面
法語avoir un visage hideux,une mine repoussable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絲來線去(意思解釋)
- 禍絕福連(意思解釋)
- 斗雞走狗(意思解釋)
- 學(xué)以致用(意思解釋)
- 酒囊飯袋(意思解釋)
- 富貴驕人(意思解釋)
- 臭名遠(yuǎn)揚(yáng)(意思解釋)
- 算無遺策(意思解釋)
- 斷斷續(xù)續(xù)(意思解釋)
- 杜絕言路(意思解釋)
- 照葫蘆畫瓢(意思解釋)
- 無時(shí)無刻(意思解釋)
- 故步不離(意思解釋)
- 空費(fèi)詞說(意思解釋)
- 大失所望(意思解釋)
- 敷衍了事(意思解釋)
- 青云直上(意思解釋)
- 正人君子(意思解釋)
- 儉以養(yǎng)德(意思解釋)
- 穢德垢行(意思解釋)
- 死不開口(意思解釋)
- 經(jīng)史百子(意思解釋)
- 如癡如醉(意思解釋)
- 欺人自欺(意思解釋)
-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意思解釋)
- 清風(fēng)勁節(jié)(意思解釋)
- 汲汲顧影(意思解釋)
- 斷章截句(意思解釋)
※ 面目可憎的意思解釋、面目可憎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提供。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輪扁斫輪 | 輪扁:春秋時(shí)齊國有名的的造車工人;斫輪:用刀斧砍木制造車輪。指精湛的技藝。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
亦復(fù)如是 | 復(fù):又,再。也是這樣。 |
章甫薦履 | 冠被墊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顛倒。 |
自己人 | 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內(nèi)人。 |
骨肉離散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tuán)聚。 |
不分青紅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
疙里疙瘩 | 文字不通暢,物體不平滑很粗糙。 |
孜孜以求 | 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勤勉的樣子)。 |
平淡無奇 | 奇:特殊。平平淡淡;沒有什么顯著的、出色的地方。 |
功成名就 | 功:功業(yè)。就:達(dá)到。功績?nèi)〉昧?,名聲也有了?/td> |
繁文縟節(jié) | 文;節(jié):舊時(shí)指禮節(jié);縟:繁重。繁瑣過多的禮節(jié)、儀式。也指繁瑣多余的事項(xiàng)或手續(xù)。 |
詐奸不及 | 猶言十分奸詐。 |
行不顧言 | 顧言:顧及自己所說的話。為人處事不守信用。 |
海底撈月 | 也作“水中撈月”、“海中撈月”。撈:撈取。從海中撈月亮。形容做事白費(fèi)力氣;根本達(dá)不到目的。 |
弟子孩兒 | 弟子:歌妓,妓女。婊子養(yǎng)的。 |
囚首垢面 | 象監(jiān)獄里的犯人,好久沒有理發(fā)和洗臉。形容不注意清潔、修飾。 |
難上加難 | 難:不容易。形容極端的難度。 |
兄弟鬩墻,外御其侮 | 鬩:爭吵;墻:門屏;御:抵御。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nèi)部雖有分歧,但能一致對外。 |
三三兩兩 | 三個(gè)兩個(gè)地在一起。形容人數(shù)不多。 |
量能授官 | 根據(jù)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適當(dāng)官職。 |
春光明媚 | 明媚:鮮艷可愛;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
風(fēng)虎云龍 | 虎嘯生風(fēng),龍起生云。指同類事物相互感應(yīng)。舊時(shí)也比喻圣主得賢臣,賢臣遇明君。 |
香火姻緣 | 香和燈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稱彼此意志相投為“香火因緣”?!侗笔贰り懛ê蛡鳌罚骸胺ê褪乔蠓鹬?,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guī)王位?但于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yīng)有報(bào)至,故救援耳?!?/td> |
刻不容緩 | 刻:片刻;容:容許;緩:延緩;耽擱。一刻也不容許延緩。形容形勢十分緊迫。 |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徒:空;羨:羨慕。坐著看那些釣魚的人,空自有羨慕魚兒的心情。指空想旁觀不如實(shí)干。 |
立地書櫥 | 比喻人讀書多,學(xué)識文博。 |
知往鑒今 | 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