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諫之義的成語故事
拼音sān jiàn zhī yì
基本解釋《公羊傳 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懿唬骸豢??!G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焙涡葑⒁鬃釉唬骸八^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焙笠浴叭G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出處《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懿唬骸豢?。’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焙涡葑⒁鬃釉唬骸八^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三諫之義的典故
春秋時期,北方的戎國將要侵略曹國,曹伯想親自去迎敵。曹羈進諫說:“戎國人最不講道義,國王您不能親自去迎戰(zhàn)。”曹伯說不行。曹羈進諫三次之后,盡到做臣子的道義之后就離開。后來曹軍被戎狄打敗。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三諫之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動天地,感鬼神 | 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天地,感鬼神?!?/td> |
龍飛鳳舞 | 宋 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 |
自力更生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td> |
孤身只影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可憐我孤身只影無親眷,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td> |
易子而教 | |
戶限為穿 | 唐 李綽《尚書故實》:“(智永禪師)積年學書,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shù)石。人來覓書,并請題頭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 |
樂道好古 | 《孔叢子·公儀》:“魯人有公儀體者,砥節(jié)厲行,樂道好古,恬于榮利,不事諸侯?!?/td> |
正身明法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td> |
明爭暗斗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 |
??谥?/a>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