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簪之臣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è zān zhī chén
基本解釋簪:簪子。比喻擁有一種微末技能可以排除危難的人。
出處漢·王充《論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雞鳴之客是也?!?/p>
春秋時期,一次齊國軍隊進(jìn)攻楚國,楚國有位善于偷盜的人,他連續(xù)偷走了齊軍將領(lǐng)的枕頭、發(fā)簪之類的東西。楚軍將領(lǐng)派人一一送還齊軍,齊軍將領(lǐng)非常吃驚,害怕那偷盜的人暗中殺了自己,就帶領(lǐng)軍隊撤退。
竊簪之臣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竊簪之臣)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鳴鑼開道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99回:“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鳴鑼開道的?!?/td> |
費盡心思 |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牽強(qiáng)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xué)不分明的緣故。” |
支支吾吾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
全科人兒 | |
暈頭轉(zhuǎn)向 | 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zhuǎn)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么快!” |
處之泰然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彼?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td> |
想望豐采 | 《明史·馮琦傳》:“數(shù)陳讜論,中外想望豐采,帝亦深眷倚?!?/td> |
骨肉離散 | 《詩經(jīng) 唐風(fēng) 杕杜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td> |
當(dāng)仁不讓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當(dāng)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dāng)仁,以仁為己任也。” |
明知故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