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的成語故事


忍辱負重

拼音rěn rǔ fù zhòng

基本解釋忍受恥辱;承當重任。指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出處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忍辱負重的典故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云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zhàn)略要地荊州(今湖北江陵),并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于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

次年初,劉備的軍隊水陸并進,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在長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設置了幾十處兵營,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又占據有利地形,便堅守陣地,不與交鋒。當時,東吳的一支軍隊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軍包圍,要求陸遜增援。陸遜不肯出兵,并對眾將說,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等我的計謀實現,那里自然解圍。 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又不援救夷道,以為他膽小怕戰(zhàn),都很氣憤。眾將領中有的是老將,有的是孫權的親戚,他們不愿聽從陸遜的指揮。于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F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xié)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tǒng)率軍隊,我當克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從事,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zhèn)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

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zhàn),時間長達七八個月。直到蜀軍疲憊不堪,他利用順風放火,取得了最后勝利。劉備逃歸白帝城,不久病死。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忍辱負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聞聲相思 《鬼谷子·內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td>
剛正不阿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td>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3回:“這是送上門的。你老人家休錯這主意,過這村,就沒這店了?!?/td>
首身分離 《戰(zhàn)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td>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td>
明知故問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戰(zhàn)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翊笸跷髅娼槐鄱际虑?,何以異于牛后乎?”
毀于一旦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td>
不得而知 唐 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