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趙幟易漢幟的成語故事


拔趙幟易漢幟

拼音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基本解釋幟:旗幟;易:換。比喻偷換別人的勝利成果。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候列傳》:“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拔趙幟易漢幟的典故

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dá)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沖進(jìn)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拔趙幟易漢幟)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不辱使命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防患于未然 《周易 既濟(jì)》:“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稑犯娂?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勞民傷財(cái)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cái),以奉土木?!?/td>
視微知著
仁義道德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出頭露面 明 施耐庵《水滸傳》:“孫二娘從小出頭露面,況是過來人,慣家兒,也不害什么羞恥?!?/td>
反面無情 明 邵璨《香囊記》:“他也是一個君主,恐怕反面無情,那時節(jié)悔之晚矣!”
永垂不朽 《魏書 高祖紀(jì)下》:“雖不足綱范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厘整時務(wù)。”
語重心長 清 洛日生《海國英雄記 回唐》:“嘆別離苦況,轉(zhuǎn)忘了母親的語重心長?!?/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