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恭儉讓的成語故事


溫良恭儉讓

拼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基本解釋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xiàn)也形容態(tài)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溫良恭儉讓的典故

春秋時期,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么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子貢回答他老人家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溫良恭儉讓)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急中生智 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君,然敵則氣生,急則智生?!?/td>
奇花異草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0回:“命周賈于絳州城內(nèi),起一座花園,遍求奇花異草,種植其中。”
居重馭輕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td>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td>
算無遺策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jīng)略指授,算無遺策?!?/td>
主憂臣勞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不三不四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shù)?,不一而足?!?/td>
饑腸轆轆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過而能改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锥唬骸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td>
不能自拔 《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zhàn),恒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