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影而走的成語故事


畏影而走

拼音wèi yǐng ér zǒu

基本解釋比喻庸人自擾。亦作“畏影惡跡”。

出處宋·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p>


暫未找到成語畏影而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畏影而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正本溯源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縫衣淺帶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期頤之壽 《南齊書·禇炫傳》:“使淵作中書郎而死,不當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頤之壽?!?/td>
疑鄰盜斧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刻骨銘心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td>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td>
來蹤去跡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td>
鳳毛麟角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文》:“康對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td>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算盡錙銖 清·昭梿《嘯亭雜錄·吳利府》:“嘗牟利于主算者,主算者算盡錙銖,其父猶以為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