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之癥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zhì zhī zhèng
基本解釋治不好的病、絕癥。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或無法改正的弊端、錯誤。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說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臟及心,已成不治之癥,即釋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不治之癥的典故
劉德夫妻是宣德年間天津河西務(wù)鎮(zhèn)人,在運河邊開了個小酒店,老兩口六十多歲了,膝下無子。一日,寒天大雪,一個叫方勇的老軍士帶著十二歲的兒子方申回山東老家,來店里躲避風(fēng)雪。劉公不嫌棄他們窮,用酒肉款待他們,還挽留他們過夜,說:“四海之內(nèi)都是兄弟?!狈接率芰孙L(fēng)寒,半夜發(fā)作起來。劉公夫婦又是端湯、又是加被。一早劉公冒雪請來醫(yī)生。此時方勇已是不醒人世,醫(yī)生診了脈,說:“這叫‘雙感傷寒’,是不治之癥,只有七日了。”劉公夫妻把店中生意歇了,全力照料方勇。幾天后方勇死了,劉公夫婦將方勇葬在自家祖墳里,將無依無靠的方申收為義子,改名劉方。劉方辛勤幫家、奉侍義父母,家業(yè)漸漸興隆。大家都說這是陰德報應(yīng)。
幾年后,義父母患病,劉方衣不解帶服侍。義父母相繼亡故,劉方將他們葬了,又回山東遷來將自己母親的墓,兩家合葬在一處,自己守著酒店安心過活。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治之癥)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木本水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
天經(jīng)地義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td> |
不過爾爾 | 清 沈復(fù)《浮生六記 浪游記快》:“其紅門局之梅花,姑姑廟之鐵樹,不過爾爾?!?/td> |
來去無蹤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td> |
亦復(fù)如是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劉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撫御,一日雖有數(shù)千人歸投,其逃散而去,亦復(fù)如此。所以卒無所建?!?/td> |
和風(fēng)細雨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fēng)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
九霄云外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云外?!?/td> |
毀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
倒冠落佩 | 唐·杜牧《晚晴賦》:“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td> |
供不應(yīng)求 | 《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guān)行》:“現(xiàn)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每天生產(chǎn)一至二噸,供不應(yīng)求?!?/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