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譯文及注釋
譯文
悠閑地住在這里很少有鄰居來,雜草叢生的小路通向荒蕪小園。
鳥兒自由地棲息在池邊的樹上,皎潔的月光下僧人正敲著山門。
走過橋去看見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腳在飄動山石也好像在移動。
我暫時離開這里但是還會回來,按約定的日期與朋友一起隱居。
注釋
⑴少(shǎo):不多。
⑵池邊: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橋分開。
⑷云根:古人認(rèn)為“云觸石而生”,故稱石為云根。這里指石根云氣。
⑸幽期:時間非常漫長。負(fù)言:指食言,不履行諾言,失信的意思。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462 .
2、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352-353 .
3、蘅塘退士 等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143-144 .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描寫詩人訪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詩,其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難考證。據(jù)詩意可知,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達(dá)李凝居所時,已經(jīng)天黑。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賈島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施紹文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961-962 .
鑒賞
這首詩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聯(lián)著稱。全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
首聯(lián)“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詩人用很經(jīng)濟(jì)的手法,描寫了這一幽居的周圍環(huán)境: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淡淡兩筆,十分概括地寫了一個“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分。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fèi)解。詩人當(dāng)然不可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其實(shí),這正見出詩人構(gòu)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zhuǎn)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dāng)然沒有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了。
頸聯(lián)“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是寫回歸路上所見。過橋是色彩斑斕的原野;晚風(fēng)輕拂,云腳飄移,仿佛山石在移動。“石”是不會“移”的,詩人用反說,別具神韻。這一切,又都籠罩著一層潔白如銀的月色,更顯出環(huán)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聯(lián)”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fù)言“,表明詩人不負(fù)歸隱的約定。前三聯(lián)都是敘事與寫景,最后一聯(lián)點(diǎn)出詩人心中幽情,托出詩的主旨。正是這種幽雅的處所,悠閑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詩中的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云根,無一不是尋常所見景物;閑居、敲門、過橋、暫去等等,無一不是尋常的行事。然而詩人偏于尋常處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語言質(zhì)樸,冥契自然,而又韻味醇厚。
賈島簡介
唐代·賈島的簡介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jù)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dāng)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fā)牢騷,被韓愈發(fā)現(xiàn)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333篇)〕猜你喜歡
-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zhàn)訜o心羨老彭。
-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
出自 宋代 歐陽修: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
-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出自 宋代 蘇軾: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xiāng)人。
-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bào)答平生未展眉。
-
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
出自 宋代 葉夢得: 《虞美人·雨后同干譽(yù)才卿置酒來禽花下作》
-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
有情不管別離久。情在相逢終有。
出自 宋代 晏幾道: 《秋蕊香·池苑清陰欲就》
-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出自 宋代 晏殊: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