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李白的詩 >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唐代]:李白

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

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

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

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

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巖扉。

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

愿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論,微言透徹秋毫。

馬上要回歸布山去隱居,逸興高入云天。

你能不能多待幾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瑤草會衰歇嗎?

我也很想去隱居,屢屢夢見松間云月。

你傲然獨往,長嘯著開劈巖石筑室。

林壑久已荒蕪,石道上都長滿薔薇。

冬天來到的時候,我會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戲鶴,風雨相依。

注釋

析道論:析,分也,解也。道論,即道家之經論。

微言:精妙之論。秋毫:謂精微之理。

瑤草:傳說中的仙草,如靈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長生。亦泛指珍異之草。

參考資料:

1、郁賢皓 .李白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創(chuàng)作背景

  題中之“王山人”則“歸布山隱”,此與李白這首詩所云“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地望正合。由“我心亦懷歸”可知,是時李白他不在徂徠山中,而應在兗州(今屬山東)家里,詩當作于瑕丘。按詩云“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語,詩當為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秋日所作。

參考資料:

1、郁賢皓 .李白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鑒賞

  這首詩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句組()以“毫”、“高”為韻,是全詩的起首,“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苯榻B王山人并對友人才干的贊賞躍然紙上;“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敘事說友人要歸布山了;第二個四句()改以“歇”、“月”為韻,是承接前一組詩,“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直言對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幾天;“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闭f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種隱居生活;第三個四句()又改以“扉”、“薇”為韻,是詩意起了轉折,詩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語間滿是向往;最后一個二句()和上一組詩一樣,也以“依”為韻,“歲晚來相依”以講述自己的愿望結束全詩,我也要到你那里去。全詩開頭的起句到最后的結句,從述說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樣,詩人的思想從起句到結句已經經歷了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

  朋友離別而去,李白有著濃濃的不舍與依依惜別之情,但只說“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把萬語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尋味。雖然是贈別,卻無凄涼之味。“愿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詩人很直接的表達了向往隱居和求仙訪道的生活。并據(jù)記載李白于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隱于徂徠山,這首詩題中之“王山人歸布山”,并說“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不謀而合。

  這首贈別詩,雖有別離之愁,卻并不為愁所溺,“哀而不傷”,這也是盛唐“酬應體”五古的一個特點,離別之際,他們或許會有些傷感,但是不會沉淪其中。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 李白的詩(963篇)

猜你喜歡

黃河南岸見梨花二首 其二

明代陸深

粉痕香暈雨初乾,惆悵芳心怯曉寒。憶向小樓吹鐵笛,湘簾十二捲朱闌。

元月三十夜 其一

盧青山

窮天無月有蒼寒,愁緒牽纏繞管端。散入乾坤封畛外,收回方寸芴芒間。

人和夢去千千里,歲拽衰來望望然。多謝雄雞解催旦,為余一唱裂腸肝。

次韻晚入五華寺

明代胡粹中

向晚尋幽寺,明霞飛遠林。四山新雨歇,一徑綠苔深。

松老齊僧臘,泉鳴和梵音。階前兩馴鹿,去住識禪心。

重過東湖二首

宋代趙蕃

敝車羸服豫章城,幾向東湖得細行。

不但屢來人似識,白鷗相慣亦忘驚。

上京次貢待制韻(三首)

涂穎

蓬萊仙子學長生,群帝朝天絳節(jié)迎。

昨日六龍回北極,云裾霞佩集灤京。

次韻玉汝謝橘

明代王鏊

洞庭自是君家果,霜落晴洲色漸深。收子未儲千顆玉,封侯寧抵萬株金。

不移淮北生生意,相饋燕南歲歲心。莫怪野人芹自美,江陵千樹不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