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佚名的詩 > 魚藻

魚藻

[兩漢]:佚名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魚藻譯文及注釋

譯文

魚在哪兒在水藻,肥肥大大頭兒擺。王在哪兒在京鎬,歡飲美酒真自在。

魚在哪兒在水藻,悠悠長長尾巴搖。王在哪兒在京鎬,歡飲美酒真逍遙。

魚在哪兒在水藻,貼著蒲草多安詳。王在哪兒在京鎬,所居安樂好地方。

注釋

頒(fén):頭大的樣子。

鎬:西周都城,在今陜西西安。

豈(kǎi)樂:歡樂。

莘(申):尾巴長的樣子。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長而尖,多長在河灘上。

那(nuó):安閑的樣子。

魚藻鑒賞

  這是一首贊美君賢民樂的詩歌?!睹娦颉芬詾椤按逃耐跻?。言萬物失其性,王居鎬京,將不能以自樂,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是以用為意,于詩文本無稽。

  誦讀詩文,樸實中寓新奇,無論是語言技巧還是結構方式甚或是總體風格都與民謠相近,陳子展以為“全篇以問答為之,自問自答,口講指畫,頗似民謠風格”(《詩經直解》),可謂貼切之論。以此反觀詩原文,那種根植于民間的新鮮活潑和搖曳多姿的詩風在雅詩中獨顯風韻。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兩句以“魚在在藻”起興,出語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兩見,頗具特點,對它的理解是正確詮釋全詩的關鍵。若以冬烘之論視之,以為是湊足音節(jié)之舉,不但在用法上顯得笨拙,而且不合《詩經》語體。吳闿生《詩義會通》將“魚在在藻”釋為“魚何在,在乎藻”,這樣兩個“在”字實為自問自答,全詩節(jié)奏以此為基調,歡快跳躍,收放有致。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對魚的形態(tài)描寫,酷似現(xiàn)代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依于其蒲”則是魚在藻中搖頭擺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寫至全景,構成了一組極具情節(jié)性和象征意味的魚藻情趣圖。而詩的每章后兩句則是寫王,“王在在鎬”、“飲酒樂豈”,形式上只是語序顛倒,實則暗含活動順序和因果。春秋時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歡樂的象征。若無“豈樂”的心緒則不會去“飲酒”。而在酒過三巡之后,那歡樂的氣氛在酒香彌漫中顯得更為濃烈。宴飲之景、歡樂之情躍然紙上。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對大王居所的無限贊嘆,也是對前兩章因果關系上的照應。從視覺效果上看,也正是點和面、局部和全景的關系,與觀魚的空間轉換一致,這樣整首詩比興和鋪排和諧無間,渾然一體。

  通觀全詩,“魚”和“王”,“藻”和“鎬”在意象和結構上嚴格對應,起興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則了無新意。先賢以為此詩“以在藻依蒲為魚之得所,興武王之時民亦得所”(鄭箋)。雖然武王之說無以確證,但此說為讀者揭示了魚藻的另一層映射關系。詩人歌詠魚得其所之樂,實則借喻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和諧氣氛。正是有了這一層借喻關系,全詩在歡快熱烈的語言中充分展現(xiàn)了君民同樂的主題。因此,從形式和內容結合的完美程度來考察,這首詩在雅詩中是較優(yōu)秀之作。

佚名簡介

唐代·佚名的簡介

...〔 ? 佚名的詩(421篇)

猜你喜歡

題古中盤五松圖

清代蔡新

昔聞畢宏韋偃畫古松,振筆長風浩呼哅。如何此卷僅矮幅,而多夭矯騰踔之蟠龍。

鱗爪攫拿勢莫至,濤聲在耳云蕩胸。倬哉萬松老居士,筆端具有造化工。

枯魚過河泣

明代于慎行

福集豈無端,禍臻亮有由。枯魚過河泣,悔從鯨鱷游。

揚鬐出溟海,振翼徙炎洲。翻濤作風雨,噴浪成山丘。

送汪僉事之湖南三首 其一

明代陸粲

分司冠動神羊影,江渚舟沖白鷺群。見說武昌風日好,楚王宮殿藹晴云。

大名客舍

元代曹伯啟

辭鄉(xiāng)彈指浹旬過,謾擬長松帶女蘿。僧室夢回愁思冗,侯門食罷強顏多。

世途千里心如折,茅屋雙親鬢已皤。富貴本來勤苦得,不須彈鋏動高歌。

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

宋代楊萬里

暖轎行春底見春,遮欄春色不教親。

急呼青繖小涼轎,又被春光著莫人。

重五日入山由苗栗至大湖

梁成楠

溪行有深湍,山行無寸土。當暑踐炎石,似魚游熱釜。

對嶺見深林,林深防猛虎。殺人飲其血,手把髑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