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岑參的詩 >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唐代]:岑參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種時。

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

東谿憶汝處,閑臥對鸕鶿。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昨日山中捎信給我,眼下已到耕種時節(jié)。

信中怪我還山太遲,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如今獨向潭上飲酒,再無兄弟林下相約。

東溪之上想你之時,只能對著鴿鶴闖臥。

注釋

高冠潭:在終南山高冠谷內(nèi),為岑參隱居之處。舍弟,本家弟。舍,對自己卑幼親屆的謙稱。

只今:如今。

遙傳:從遠處傳來。杜陵叟(sǒu):這里指與軍參一同隱居的人。杜陵,在長安東南,秦時置杜縣,漢宣布陵墓在此地,故稱。

怪:責怪,埋怨。

期:約會。

東溪: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詩隱居之處。汝:這里指詩人的弟弟。

鸕鶿(lú cí):魚鷹,漁人用以捕魚的鳥。

參考資料:

1、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21-22

2、高光復(fù).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創(chuàng)作背景

  天寶三載(744),岑參應(yīng)試及第,授官為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曾作《初授官題高冠草堂》以記其事。在這以前,詩人曾隱居終南山的高冠潭,時于長安與山間往還。這也是當時一些隱居以求官的士人常有的生活方式。這首詩即為詩人自長安還終南山隱居之處,告別自己弟弟時所作。

參考資料:

1、高光復(fù).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2、張桂麗,岑參《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重讀[J],《古典文學知識》,2009.06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鑒賞

  全詩八句可分為兩層,都圍繞“還”字來寫。前四句寫還山的原因,后四句設(shè)想還山后的情景。

  詩的開頭兩句說山中帶出信來,告訴詩人眼下已是耕種時節(jié)?!白蛉铡保灰欢ㄊ谴_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說故友捎信而說“山有信”,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同時引出下文“還山”。隱居山中,時而讀書,時而就種,魏晉以來一些隱居以求其志的士人們常常以這種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種時”相告,催還之意自在其中。次兩句緊承前兩句,直接點出催還之意?!肮治疫€山遲”,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遙傳”來的意思,用“遙傳”,用“怪”,可見山中故友盼歸之切,也看出詩人與他的情誼,故而不可不還。以上四句敘述,說自己當從速還山。

  以下四句寫還山后的情景,為詩人的設(shè)想?!蔼毾蛱渡献茫瑹o人林下期”,“潭上“林下”為高冠潭口的環(huán)境,“酌”和“期”為隱居之地的生活內(nèi)容,說“獨”,說“無”,可見詩人別弟還山后的孤獨,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間的深情。這兩句雖是對別后情景的設(shè)想,但詩人也許在以往的山間生活中對此早有體驗,因而不忍便與兄弟分別,“還山遲”的原因也許主要在于此。詩的最后兩句仍設(shè)想還山后思念弟弟時的情景?!皯浫晏帯钡摹疤帯弊?,有彼時彼地之意。當詩人還山后想起弟弟的時候,既不能與弟弟同去潭邊飲酒,又不能與弟弟攜手林下同游,只能“閑臥對鸕鶿”,難以排遣的思念,難以割舍的留戀即在這一生活細節(jié)中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不忍分別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為這后四句是轉(zhuǎn)述杜陵叟的話,說杜陵里獨處山間,如何思念詩人,如果這樣理解,那么此篇便主要是寫“杜陵叟”,似與別弟的意義不合。

  這首詩寫得極為平淡自然,很適于表達山問閑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義含不盡之情。詩的前半寫不得不歸,后半寫不忍便歸,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現(xiàn)得很含蓄,很真切。

岑參簡介

唐代·岑參的簡介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 岑參的詩(374篇)

猜你喜歡

禁林春望 其一

明代李孫宸

禁城開曉望,曙色亂晴陰。柳暗春藏陌,花明暖到林。

條風翻戲蝶,淑景動鳴禽。最是宸游地,春來雨露深。

次韻試可同游法王岳寺

宋代釋道潛

兩山脩徑盡榛蕪,謾詫當年幸翠輿??斩缅肺牟貙殬?gòu),不逢衲子話真如。

林深想見靈根茂,地勝宜多隱者居。涼月照人歸路好,傍溪嘉樹影扶疏。

上京次貢待制韻(三首)

涂穎

蓬萊仙子學長生,群帝朝天絳節(jié)迎。

昨日六龍回北極,云裾霞佩集灤京。

送李知章下第歸河北

宋代晁補之

斗雞擊劍鄴王臺,萬古英雄死不埋。

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螢白首亦常材。

早春游沔陽舟發(fā)漢上口占

清代張問陶

客里重為客,饑來百事非。一舟如許大,三匝竟何依。

欲死悲囊粟,無才負布衣。春鷗吾愧汝,清遠背人飛。

移竹

宋代辛棄疾

每因種樹悲年事,待看成陰是幾時。

眼見子孫孫又子,不如栽竹繞園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