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什么是漢民族共同語?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通用的語言,是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志之一。
漢民族共同語的產生年代還不能說得很確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左傳》、《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釋方言的例子。
漢代的民族共同語叫通語,也叫做凡語、凡通語或通名,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當時的民族共同語通話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時代,人們做詩詞、寫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韻書應運而生。韻書的出現,正音風氣的盛行,都在客觀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語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語叫天下通語,周德清的《中原音韻》記錄的就是當時的民族共同語。
漢民族共同語和各個方言都來源于上古漢語,同出一源。漢民族共同語是在某一個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咱們的漢民族共同語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普通話已于1982年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從此,普通話具有了明確的法律地位,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
【第2句】:普通話等于北京話嗎?
有人認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比如可以說她會說普通話,也可以說成她會說北京話,這就是把普通話跟北京話當成一回事。其實嚴格地說,“普通話”并不等于“北京話”。相聲大師侯寶林在《普通話與方言》這個相聲段子中就形象地指出了普通話同北京話的區(qū)別。
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而北京話只是諸多方言的一種。普通話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成為民族共同語后就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普通話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一般認為,這個定義是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對普通話加以規(guī)范。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為標準音,即北京話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tǒng),而不包括北京話的土音;同時,普通話詞匯也不包括北京話中的一些土話。
方言區(qū)的人學習普通話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北京人特別是老北京人的語音、詞語來說話,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北京人的土詞、土語。怎樣分辨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普通廣播、電視,多聽普通話教學錄音、錄像帶,學說標準的普通話。
【第3句】:推廣普通話宣傳口號
(1)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
(4)四海同音,萬眾一心。
(5)普通話:神州音,華夏情。
(6)普及普通話,四海是一家。
(7)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
(8)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xié)力奔小康。
(9)樹立語言規(guī)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10)推廣普通話,公務員要帶頭。
(11)新聞媒體要成為推廣普通話的榜樣。
(12)普通話是我們的校園語言。
(13)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14)普通話: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
(15)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16)溝通----從普通話開始。
(17)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18)說普通話,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