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蹇叔哭師 > 鑒賞

《蹇叔哭師》鑒賞

原文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p>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賞析

  蹇叔的論戰(zhàn)之道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稱道,被奉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正確意見。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執(zhí)意要派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白乙丙、西乞術(蹇叔的兩個兒子)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實際上已失去進諫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棄努力——以“哭師”的形式來進諫,直言不諱地指出此次襲鄭的必然結(jié)果。在送別秦國出征之師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們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尸了?!薄翱迬煛闭賮砹饲夭脑{咒、辱罵,這在封建社會是非??膳碌氖虑?,但是蹇叔繼續(xù)進諫——以“哭子”的形式來進諫,準確地指出晉國“必御師于崤”。想通過“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見傳導給國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預見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軍后來果然在崤山大敗而歸,兵未發(fā)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為失敗而哭,并非事后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謂“君命大事”,不過是個借口,人們根據(jù)經(jīng)驗完全可以作出類似的判斷,乘虛而入,亂而取之,是戰(zhàn)爭中常用的手法。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不具備這種經(jīng)驗和頭腦,應當屬于不稱職之列。從蹇叔一方看,他作為開國老臣,也具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對手并非等閑之輩,不可能在非常時刻沒有防備,因此,此時出征無異于自投羅網(wǎng)。

  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的心情,導致他犯了一個致命的常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zhàn)的基本前提。敵手早有防備,以逸待勞,必定獲勝;勞師遠襲,疲憊不堪,沒有戰(zhàn)斗力,必定慘敗。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連常識都顧不上,當然是咎由自取。馬有失前蹄的時候,人也有過失的時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況下所犯的錯誤,則是不可寬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識性的錯誤,更是不可寬恕。

  再說,當初秦國曾與晉國一起企圖消滅鄭國,后來又與鄭國訂立盟約。此時不僅置盟約不顧,就連從前的同伙也成了覬覦的對象。言而無信,自食其言,不講任何道義、仁德,這同樣應當遭天譴,遭懲罰。當人心目中沒有權威之時,便沒有了戒懼;沒有了戒懼,就會私欲急劇膨脹;私欲急劇膨脹便會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春秋的諸侯混戰(zhàn),的確最充分地使人們爭權奪利的心理。手法、技巧發(fā)揮到了極致,也使命運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東西。弱肉強食是普遍流行的無情法則,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國可能在一夜之間傾覆,區(qū)區(qū)小國也可能在一夜之間暴發(fā)起來。由此可見,“先知”是沒有的;而充滿睿智并富有經(jīng)驗者,往往被人們認為是“先知”。

  這篇文章雖短,但結(jié)構上卻充分體現(xiàn)了《左傳》的敘事特色,即情節(jié)曲折多變,行文起伏跌宕,敘述有條不紊。文章以秦國老臣蹇叔諫阻、哭師、哭子為線索,復以秦穆公拒諫、詛咒相間其中,使全文在結(jié)構上起伏有致、曲折多變。

  其次,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體現(xiàn)出《左傳》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刻劃人物性格,將人物與情節(jié)結(jié)構融為一體的特色。這篇文章雖短,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老成先見、憂國慮遠的老臣形象和一個剛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兩個形象一明一暗,一顯一隱,然而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俗話說,姜是老的辣。蹇叔雖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謀、思深慮遠。

左丘明簡介

唐代·左丘明的簡介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